后来的我们有了一切,却没了我们......
更新于 2018-05-10 | 浏览次数 0
人到中年,疲于奔命。 一边喊着拒绝油腻,一边忙碌焦虑。
聊梦想,谈爱情,是不是已经变得奢侈?
刘若英,一代文艺女神,在结婚生子之后对“后来”的陈词,试图用自己的人生感悟给出一个答案。
关于那些坚持过的梦想,以及坚持不下去的感情。
后来,都怎么样了?
周冬雨和井柏然在电影中饰演一对在北京漂泊的年轻男女。
10年前,他们在归乡过年的绿皮火车上偶遇;10年后,在飞抵北京的飞机上重逢。
一个是早就出来打工,一心想嫁北京人的“傻姑娘”;一个是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捉襟见肘的穷小子。
当他们走在一起,变成“我们”,彼此的世界有了色彩。
哪怕生活并不会因为你有爱,而少一丝为难。
他们头挨着头,两人吃一碗泡面,寒冷的冬天为了省钱坚决不打车。
他们把别人扔掉的旧沙发当宝贝一样搬回家,在几平米的隔板间做爱,隔壁住着卖盗版光碟的大叔。
生活常常给他们一声叹息,他们仍能关上房门,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假装高潮”不能输。
后来呢? 当然,他们分开了。
不爱了吗? 恰恰因为太爱了。
自尊心就像薄弱的物质基础一样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摇摇欲坠,那么深的爱,太过年轻的生命载不动。
多少年以后,时间终于让成熟的他们明白,当初困在各自内心的自卑,才是彼此分道扬镳的理由。
曾经,居无定所,一无所有,穷得只剩下梦想的时候,有爱你的勇气。
后来,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和爱你的资格。
《后来的我们》讲述了一个遗憾。
这段哀而不伤的“北京爱情故事”,背景虽然是“心怀世界的小镇青年奋斗在北京”,但能让坐在电影院里不分年龄层次的观众哭成狗,大抵因为这世间的感情脉络不过如此。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愈发脆弱。
那些当年哼唱着《后来》的80后离婚率年年攀升;
90后们连婚都不想结别说生个孩子......
这其中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精神层面的压力。
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同样也会不断创造问题。
电影里10年后的见清问小晓“如果当年我们爱下去会怎样。”
小晓说“我们还是会分开。”
“那如果我们结婚了呢?”
“那我们会离婚”。
“如果我当时很有钱呢?”
“那你早就已经找了10个小三了”......
人生没有“如果”,所有的假设也都会在人性既有的轨道上没有例外。
多少感情,能经得起大风大浪,却死于最后一根稻草。
就像那些走进婚姻围城里的人,曾经的结婚誓言也都是真的,锅碗瓢盆、一地鸡毛滚过去后,有一天,不想过了,也是真的。
也许是孩子发烧一个人守着一夜没合眼,床上的男人却鼾声如雷的时刻;
也许是和公婆发生矛盾口角,每一次老公都依然站队亲妈的时刻;
也许是孩子的养育教育一己承担,却在出现任何小问题都被甩白眼、皱眉头“你会不会教育孩子”的时刻;
......
就像《后来的我们》里,见清为逃避穷困现实沉沦游戏,戴着耳机听不见小晓说的每句话;
见清把在公司的被欺压感发泄在对路人拳打脚踢上,穷凶又猥琐像变了一个人;
小晓看着他,她知道,他们回不到过去了。
很多70、80后现实中,婚姻里他们没有小三、恶婆婆、幼升小、家庭暴力等等习以为常的戏码,可仍挡不住曾经干柴烈火的爱情,在婚姻里消耗殆尽,走到尽头。
《后来的我们》像一剂解药,哭着哭着反而放下感情,放过自己。
有机会在别人的遗憾里,诚实地面对自己感情中的挫败与失望,不甘和不悔。
那个很长时间以来大家心目中的文艺女青年,这一次,在两个小时黑白与彩色的镜头转换背后,成为最理解你的那个人。
从女孩到女人,我们都会长大。
人生苦短,庆幸在我们怀疑世界时,有人给过答案。
要说“遗憾”,谁的人生没有秘密?
要说“幸福”,谁的人生不是在死撑?
只是,不管结局怎样,没有辜负过彼此就好......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过去和后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