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我时,她刚过完35岁的生日,越来越吃力的生活,和越来越无助的关系,让她感到深深的焦虑。前段时间,她想要给孩子报个辅导班,但老公觉得完全没必要。“小孩子你就让他玩嘛,大了就会学了。”丈夫一口回绝。这让小玲气不打一处来,老公这样唱反调的行为不知道多少次了,两个人也由孩子的补习班问题,争到彼此关系的问题。于是,小玲一边质疑自己:为什么我和他会变成这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一边又愤怒委屈:你怎么总和我作对,就不能理解我吗!慢慢的,内心无法纾解的小玲,陷入了关系里常见又让人痛苦的对峙阶段: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我觉得你不理解我,也不想再去理解你。- 孩子也在夫妻二人这种僵持的状态下,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其实,很多被关系困扰的来访者刚开始都处于这样一个对峙的阶段。他们渴望获得对方的理解,但情绪的冲突,和习惯性压抑自己的需求,都阻碍了彼此理解对方;而想要从对峙走向转变关键,其实就是开发彼此的容器功能。既指,我们要容纳在某一刻自己没有被理解或被满足的痛苦;
因为,当一个人看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学会接纳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时;也就在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空间,拥有安全稳定的内在去容纳关系。而当他能够理解对方的痛苦时,就会有力量主动打破互动的盲区,获得更多的滋养和满足。她向老公表达了对孩子成绩的焦虑,希望对方能一起分担辅导孩子学习;同时,她主动去了解孩子学习的困难,尊重孩子的意愿,再去想之后的规划;
慢慢的,老公感受到她的不易,小玲不再一个人为孩子的成绩感到抓狂;
而当小玲试着去看见孩子的痛苦,发现孩子是因为学校的人际关系差,不想上学,她及时给予了支持,孩子也愿意向妈妈敞开心扉。
【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