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爱你,所以你是我的!
更新于 2023-07-30 | 浏览次数 0
01 认识什么是“物化关系”? 有一些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健康,反而会成为我们人生发展的阻碍。这就是一种被物化的关系。 被物化的关系,也就是关系中的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附属品,失去个性化,成为“工具人”。 在物化关系中,往往只有“一个人被看见”,无法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看不到对方要的是什么,忽视对方的情感和需求,自私地要求对方归属和顺从于自己,满足自己,为自己付出,甚至会为了满足自己去贬低对方、伤害对方。 《关系物化》一书作者指出,物化关系有三大指标: ① 只关注自己:物化他人的人只注意自己的利弊得失,对别人进行伤害;物化自我的人则只在意自己的形象而委曲求全,牺牲自己。 ② 忽略他人:物化他人的人无视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物化自我的人则无视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做出危害自己的行为。 ③ 单向性:物化他人的人喜欢我行我素;物化自我的人则以对方为先,贬低自己。 02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物化关系中 我们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维和行为,但在人际关系中,为什么会出现物化关系? 为什么有些人会将他人看做自己的附属品而肆意伤害,有些人则为了维系关系而宁愿抹杀自我,讨好对方? 这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我们想要满足内心的基本需求——渴望与他人进行联结,能够被肯定、被接纳、被认可,渴望爱与被爱。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是成长和进行各种行为的内在动机,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种基本需求可以说都能轻易满足,那么进一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主要追求。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家马修·利伯曼认为,个体与人联结的渴望,也就是爱与归属的社会需求,正是推动人们生活的优先需求。 在社会关系中被接纳和肯定,能让我们获得归属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感。大脑内部有一个“奖赏系统”的脑区,能对这些人际关系中的行为表现产生应激反应,获得满足感。 这种情绪不止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对我们的生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反之,在人际关系中被排挤和拒绝所产生的痛苦,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 为了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我们对人际联结有着极大的渴望和动力,也会让我们为此而宁愿在关系中物化或被物化。 03 物化关系有什么主要表现 有许多人深陷于物化关系之中却不自知,最常见的就是在爱情中、亲密关系中的一种有毒的博弈关系,也就是又爱又恨的关系。 常见的爱情物化关系表现有: ① 对恋人的过度控制——因为我爱你,所以你是我的。 ② 用恋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你爱我,所以我是你的。 ③ 用恋人来展现自己的价值——恋人只是条件化的商品。 有些伴侣在恋爱关系中,把恋人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自己的一部分,将对方去人性化,以“爱”的名义贬低和打压对方的价值,要求对方服从和依附于自己,剥夺其自由的思想和行为,以此达到控制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对方提出异议或有所不从,便指责对方不爱自己。 有些恋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或是极度缺爱,便将自己对人际关系和爱的渴望转移到恋人身上,幻想对方能满足自己,当作自己逃避现实的“麻药”,用讨好顺从的方式去向对方索取满足。 但是,却忽视了对方的品质和感情的欺骗性,轻易被甜言蜜语所蒙骗,或是不愿意去面对现实,宁愿沉浸在一段物化的关系中被对方欺骗和利用。 有些恋人选择伴侣则带着功利性,不看重人品和感情,而是看对方是否有足够好的条件,是否满足自己的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是否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比如外貌、身材、学历、经济收入、家庭条件、社会地位…… 在他们的心里,有一份清楚明白的择偶“清单”和标准来进行挑选。他们想要找的是符合各种条件的所谓的“理想伴侣”,而不是出于情感和真心来发展这段亲密关系。 在职场上、亲子关系中,甚至在对自我的认知中,都存在这些类似的物化关系表现。 要么利用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关系对他人进行控制,获取利益; 要么用讨好迎合来获得对方的接纳和认可,体现自己的价值; 要么用关系将自己与对方捆绑,用物质来代替情感,束缚对方,也绑住了自己。 04 如何摆脱物化关系的伤害 物化关系并非是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无法让我们得到真正的滋养和成长。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健康正常的、滋养性的人际关系形态,摆脱有伤害性的物化倾向呢? 无论是哪种关系,要想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健康和谐,让关系中的个体真正得到爱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经营好关系中的“双向性”。它的含义是指: ① 对主体性的尊重:关心他人的存在和成长,认识到对方跟自己一样是特别而独立的个体; ② 具有自发性与主动性:主动给予爱和关怀,双向付出,共同分享,彼此互相成就; ③ 进行动态性调整:根据双方的需要不同来不断调整和适应,接纳双方的差异性。 再回顾一下,前文提到的物化关系模式的三个指标:只关注自己、忽略他人、单向性。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用这三个指标来进行审视和评估,及时觉察和防止关系的物化倾向,找出需要调整的部分并采取行动,避免伤害的发生。 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了一段物化的关系中,产生不好的体验,那么请勇敢地跟对方进行沟通,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为自己争取必要的权利。 如果感觉到自己在情感上受到了伤害,无法自我疏解,那么尝试去寻求亲友们的帮助,或专业人士的协助,也是必要而有效的方法。 如果对方拒绝沟通和改变,仍然以物化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你,那么尽快脱离这段物化关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和爱护。 远离物化关系,才能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得到真正的滋养和成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