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8年的他们,频频被长辈们催生二胎,这让婷婷倍感压力,夫妻俩没少为这问题争执。回婆家的前一天,老公又说起了这事,提醒她不要在长辈面前表露出这份不满。
她总觉得,老公说的这句提醒,藏着“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脾气多大”的埋怨。哪怕老公一再申明自己丝毫没有这样的意思,还解释是因为两人每次聊到二胎这个话题时,婷婷都会生气,怕她没忍住脾气让父母知道她的抗拒,才想起来要提醒的。但婷婷总觉得,很多话老公只是没说出口,但就是那些意思。不仅如此,在和朋友、同事相处时,她也很容易过度解读对方,特别是对方提出一些建议时,她很容易反应过激。可能别人没有别的意思,但婷婷就是觉得他们话里带刺,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但更多时候,或许是因为,婷婷陷入了「防御性倾听」(Defensive Listening)。防御性倾听,是一种在对话中出于自我保护或防御心理而采取的沟通方式。
听者往往会将中性评价理解成对自己有攻击或不满的倾向,在内心设立起一道屏障,并试图反击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实际上却扭曲了接收到的信息,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而且,因为常常是在沟通时无意识下采取的防御,听者自己往往很难察觉。不妨回想下,我们过往的对话中,有没有出现过以下情况:
当我们处在这种状态时,我们对话的关注点已经不在沟通的内容本身了。反而不知不觉地转移到怎么保护自己,怎么反击,怎么说赢对方上。这样的“防御”,阻隔了我们和他人的有效沟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内耗,还会不断伤害着我们的关系。习惯性防御性倾听的人,会将对方的所有表达都视作攻击,然后开始“自保”,扭曲了信息,也伤害了关系。
防御型倾听常常会让我们感觉自己正经受着对方的攻击,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常常会急于反驳,或是主动攻击、指责对方。比如当老公对婷婷提出了建议后,婷婷没法沉下心去听老公的“不要表露出不满”具体指的是什么,而是直接打断老公开始辩解:“我嫁到你家这么多年,什么时候跟你爸妈发过脾气?”然后开始指责老公从不为自己考虑,总是站在其他人那边。最后,本来几句话就能聊开的问题,不止吵了一个多小时,还冷战了好些天。这是因为,当我们开始主动攻击对方时,也会导致对方陷入防御性倾听。双方的沟通就这样,走进了“互相防御→攻击”的恶性循环。会把中性的话都变成“利刃”都扎在心上,也会把真实的攻击放大百倍,不断反刍。为了躲避这些伤害,我们只好切断关系,回避与外界的接触。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找借口推辞约会,或是不回消息,逐渐冷落对方等等。当我们陷入防御性倾听时,常常会歪解对方的话,将对方的话都看作攻击,为什么会这样?
人格不够成熟的人,往往会有“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难以理解和接受复杂的情况和多元的观点。所以,在他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时,就会把这个意见理解成对自己看法的否定,是对自己的指责和攻击。有的人则是高敏感者,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细节有比常人更高的敏感度。也正因如此,这些人更容易注意到对话里可能存在的攻击和指责,甚至过度解读信息,认定自己正在经受攻击。比如,常常会因为对方微信只简单地回一个“嗯”字而感觉不安和受伤。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常常否定、攻击自己,认定自己一无是处,过度重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会对他人的话异常敏感,觉得对方说的话就是在攻击自己的缺陷。因此,他们常常将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可投射到别人身上,认定他们都不认可自己,都攻击自己。但其实,他们正在遭受的是自我攻击,真正在防御的也是自己对自己的攻击。看到这里,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也有这种状态,害怕会因此伤害到关系,希望自己能减少这种防御,好好和对方沟通。
比如,对婷婷来说,「脾气不好」的评价很容易会让她炸毛。当她意识到这一点后,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对话时,就可以先深呼吸,停个几秒平复情绪。然后分辨这些话是明确的、真实的攻击还是自己想象的,还是被某些过去的记忆唤醒的情绪在扰乱她。当我们更客观地看待、理解自己的触发点,我们也更能接纳并消解这股情绪。如果在沟通中,你听出了对方的“话外音”,先积极地倾听,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他话里客观事实的部分。或许,在坦诚沟通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以为的利刃,本身只是轻柔的羽毛。我们总习惯去寻找一个能无条件接纳我们、爱我们的“完美爱人”试着去自我关怀,不再执着于批评自己的各种不足和缺点,而是更去理解、接纳它们,接纳最真实的自己。所以,不妨试试在以后的日子,留心观察自己,跟自己对话,尽可能地去理解、满足那个内在的自己。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一段滋养的咨访关系里,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起去探索、聆听。你可以在专业咨询师无条件地接纳,理性客观的分析下,更快地挖掘到自身的能量和资源,走向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