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最大的4个教育误区
更新于 2019-11-28 | 浏览次数 0
家长都知道,家庭辅导对于孩子来说必不可少。
可同样是辅导,为什么有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好,有的孩子学习却一落千丈?
也许,就是家庭辅导出了问题。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辅导孩子时请务必注意,避免走入这4种误区。
1
误区一:完全不管
教育孩子有三大骗局:快乐教育、释放天性和学历无用。
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快乐长大,以为长大了再管教也不迟。
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有的家长认为,顺应孩子的天性是最好的教育。
可懒惰也是天性之一,若从小纵容,就会埋下祸根。
更有家长坚信“读书无用论”,殊不知在不管孩子的学习时,也关上了孩子通往未来的大门。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熊孩子是惯出来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若父母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
一个嘴上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自己却整天玩手机、打麻将的父母,不能让孩子信服。
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董卿的父亲为了让女儿成才,自小就狠抓她的教育,每天都要背古诗词,抄成语故事,读经典名著。
武亦姝的父母为了教育孩子,自己以身作则,陪着孩子一起读《二十四史》,背经典诗词,演名著故事。
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整个家庭努力的成果。
2
误区二:全靠老师
自从孩子入学以后,很多家长就当了“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给老师,留下一句:
“老师,我孩子就全靠你了。”
孩子出问题了,老师好不容易联系到家长,家长却说自己很忙:
“老师,你说一句顶得上我们十句,你就多说说他吧。”
哪怕孩子在家出状况了,家长不是第一时间反思自己,而是质疑老师:
“我把孩子交给你,你怎么把他教成这样了?”
很抱歉,再优秀、再负责的老师,也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
老师给不了孩子良好的性格、良好的品行、读书的兴趣、成长的目标、全面的素质等等,这些都要靠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唯一,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喜欢读书,那是因为别人家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那是因为别人家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莫言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特殊对待”。
家庭教育做到位了,学校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3
误区三:越俎代庖
小学阶段,孩子需要“陪读”。可在陪读过程中,父母往往会犯这几种错:
在旁边监视:一旦发现孩子走神就斥责。
指指点点:一旦发现孩子做错就指点。
直接代劳:喜欢为孩子分担,代替孩子做作业。
如果父母总是越俎代庖,就相当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北大才女赵婕曾说:“我最敬佩一种父母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亲密的照顾;在孩子长大后,懂得适时放手。”
这里所说的“放手”,不是前文所说的完全不管,也不是将孩子托付给老师。
而是在陪伴与引导的过程中,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
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不可以推卸给任何人。
孩子能否独立,是否长大,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是大笔一挥写上自己的名字,还是在人群中寻找监护人的影子。
在恰当的时候应该选择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成长。
父母的品位、格局和境界高度,才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线。
4
误区四:盲目从流
当前教育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跟风”现象。
比如这段时间流行英语,家长就让孩子学英语;之后流行画画了,大家一窝蜂去学画画。
家长给孩子报了上不完的班,却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跟风教育,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毫无特点的庸才。
你让孩子读书,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让孩子有好品质,这些都是对的。
但是,孩子应该读什么书,养成什么习惯,拥有什么品质,你有考虑过吗?
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与目的,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出问题。
曾经遇到一个孩子,家长给她报了很多班。
除了要学舞蹈,学画画之外,她每天晚上都得上补习班。
结果不仅舞蹈与画画都没学好,成绩也一直退步,课堂表现越来越差。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选择适合的、正确的,才是为了孩子好。
要知道,一个孩子的习惯、阅读、品质、修养等等都与目标息息相关。
父母首先有了目标,对孩子的教育才有方向,孩子的学习才有目标。
一个家庭的教育、素质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请所有父母务必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