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领先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英协路交叉口东南角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我的位置: 首页 > 青少年问题 > 父母必读 >
父母必读

青少年心理咨询:与孩子共情,我们真的做对了

更新于 2021-09-14   | 浏览次数 0

#心理咨询# 
Empathy(共情、同理心),在许多英文翻译的心理学或家教书中会看到译者把它翻译为:同情心、移情。了解心理咨询的朋友就知道,共情/同理心、同情心、移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在大家日渐关注各类育儿方法的同时,也留意到众多方法都会提到“同理心”这个高频词,许多父母也在有意地尝试变得更有同理心,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想法。可是,这个概念,以及背后的方法却不容易掌握。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值得收藏阅读。本文细致地总结了在与孩子共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区,详尽地介绍了什么是共情,如何变得更有同理心。文章的最后,还找来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视频(视频在腾讯视频上)。
 
看完文章和视频之后,相信大家一下子就开窍了。
 
共情对很多家长来说早已不是新鲜词了,可是为什么好像很难做到呢?或者,家长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在共情了,可孩子却一点都不买账,甚至可能行为上还变本加厉?
 
就在前几天,有位妈妈和我说到,孩子当天生病了没去幼儿园,要看动画片,约好了看2集,结果看完了还要看,被强制关机后开始大哭。妈妈给孩子讲了道理,孩子也承认错误了,可是紧接着晚饭也不吃。本来晚上是吃饺子,可孩子非说要吃米饭,一会又要鸡蛋,给了鸡蛋又说不要,总之对着来,气得妈妈打了他的屁股。过后这位妈妈很困惑地问我:难道我共情还不够吗?这样的困惑,我相信不止一位家长有。那究竟什么才是共情呢?如何才能做到共情?
 
在明确什么是共情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什么不是共情图片
 
共情≠讲道理说教
 
当孩子有情绪时,尽管家长很想和孩子的情绪连接,可心中总是记挂着要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一心两用的情况下,常常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说教、讲道理。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许多家长已经知道,打骂只是短期有效,长期使用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和情商的发展。讲道理,听上去比打骂好多了,可为什么还是难以和孩子建立连接呢?
 
这首先是因为,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中时,大脑处于非整合状态,其负责思考的部分已经无法有效进行工作。这时,父母说道理,孩子往往很难听进去,即使听到了,也很难理解和消化,更别说心悦诚服地执行。
 
其次,在讲道理时,家长和孩子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因此,一旦开启了说教模式,再有道理的言语也变得乏味,难以接受,更容易让孩子觉得“你根本不理解我”,激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因此,一旦觉察到家长开始说教,有些孩子会爆发更多的负面情绪,冲家长发火;有些则自动关闭了听觉通道,让自己好受一点;最糟糕的是,有些甚至需要隔离自己的感受,才能让自己有喘息的空间。如果这样的情形重复发生,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模式。
 
习惯于隔离自己感受的孩子,长大后会显得特别漠然,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情绪反应都失去觉察。而对讲道理有许多逆反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会特别喜欢反驳别人。不管多么中肯的道理,他总能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别人理论,已经不是为了真理而辩。
 
而他们的潜台词,其实只是那个小时候在心底环绕了很久却没能发出的声音:“你不能制服我”。因此,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一开始讲道理,无意中就已切断了与孩子连接的桥梁。
 
共情≠同情
 
共情和同情,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虽然两者都是在传达爱,然而,同情的本质是怜悯。如果家长对孩子施以同情,则两者在地位上仍然不对等。施者很难感觉到这种不对等,但对于受者来说,由于其不对等,就很难感受到全然的被尊重和真正的共鸣。
 
由于这种意识上的不对等,同情将对方放在了一个较低的位置上,无形中矮化了对方,会挫伤对方自我振作的力量。生活中常能见到,有些孩子摔倒以后,本来自己已经要爬起来了,可是旁边的大人一看,“哎呀,怎么皮都擦破了,太可怜了!”结果孩子一屁股又坐回去开始哭起来。因此,同情也会对建立真正平等的连接产生阻隔。
 
共情≠比惨
 
共情既然不是同情,不是居高临下,那有些人就说,我看到你很惨,我让你知道我比你更惨,你感觉会不会好点?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听别人诉苦的时候,为了安慰别人,有时会把自己的陈年旧账也拎出来翻一翻,会说:“你这个不算什么,我那时……”让对方知道,我们不仅经历过这样的苦,甚至比她还更苦。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我们在家长课堂上也会做这样的实验。有些参与者感觉会好一些,但更多参与者会觉得,明明我在说我的感受,不知道怎么回事转移到你的感受上去了?好像我的感受不值一提,我并没有被真正地倾听。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沟通双方的地位仍然不对等,关注点依然不是在对方身上,很难帮助对方疏导情绪。
 
共情≠放任行为
 
还有些人会认为,既然要共情,我需要理解孩子,而孩子的做法都是事出有因,因此我必须无条件地允许孩子的行为。这种想法,是把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了。接纳情绪,不代表要允许所有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伤害到自己、别人或环境,依然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家长需要多倾听孩子,去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还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除了这么做,是否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共情≠给建议
 
给建议也是共情中最常遇到的障碍。常常,烦恼的妻子只是想发发牢骚,可是理性的丈夫一听,马上开启打猎模式,“这肯定是你哪里没做好。下次你遇到这种情形,应该这样才行……”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在家长课堂上,家长们还反馈,这样给建议的结果,还往往招来对方的反驳。“这个建议我试过了,没有用。那个我也试过了……”不但情绪没有得到缓解,而且由于许多方法试过且不奏效,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沮丧。
 
这在亲子关系当中也是一样的。正常情况下,家长是能够觉察到孩子已经在负面情绪当中的。可是,许多家长为了尽快平息孩子的情绪,还没来得及和孩子建立连接,就已给出了一堆的建议。当这些建议不被孩子采纳,孩子的情绪开始升级时,家长又会陷入焦灼的情绪或是评判当中,要么否定孩子:“这孩子怎么这么倔”,要么自我否定:“我怎么连这种小事都搞不定”。这些情绪和评价,都阻碍了家长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建立真正的连接。
 
共情≠解决行为问题
 
我们在课堂上讲解共情做完练习之后,家长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是连接了孩子的情绪,可是问题还是没解决啊!或是,我已经用了共情了,可孩子还是那样干怎么办?必须澄清,共情的首要目的不是用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孩子具有天然的觉察力。如果家长在共情的时候怀着要搞定孩子的想法,往往会招致失败。共情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共情怎么这么难,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到底要怎样?
 
其实,共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孩子的婴儿时期,父母如果带着负面情绪靠近孩子,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说什么,孩子就已经能够有所觉察,从而表现得困惑、紧张、烦躁。只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理性思维渐渐占了上风,对于情绪的细微感受力反而没那么重视了。
 
可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共情又是如此重要。有共情能力的人,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并赢得别人的理解,因此更能和自己、和别人愉快地相处。在亲子关系中,共情是家长与孩子情感连接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也即共情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指出,共情是一种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而别人的情绪是进入其世界的钥匙。图片
 
不同,就是相同的反面,每个人都不同于别人,而且独一无二......
 
那么,如何经由别人的情绪去体验其内心世界呢?
 
我把这个过程归纳为觉察、接纳、传递三部曲。
 
共情要求家长放下自己的评判和情绪,全然地和孩子在一起,进入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设身处地”。在感受中,家长会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有觉察,既去觉察孩子直接用言语表达的内容,更要觉察孩子非言语传递的信息,比如孩子的声调、语速、表情、动作、身姿等等。此外,还需要觉察孩子产生情绪的导火索,以及孩子想说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也就是孩子的需求或愿望。因此觉察是第一步。
 
带着这样的觉察,家长接着需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家长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稳定的容器,能够去抱持孩子情绪的涌动。在这样的抱持中,孩子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情绪是被接纳的,而不需要担心自己被否定或拒绝。通过接纳,孩子和家长的情绪就可以对接并流动起来。
 
当家长可以稳定地和孩子的情绪对接,接下来家长就可以向孩子传递理解,让孩子知道,你是被看见的。有时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比如正面管教的共情工具中所讲解的: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感觉词汇),是因为(情绪的导火索)。要是(孩子的愿望)就好了。而有时,只是需要会心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是一个牵手。
 
听见温暖的话......蜷在小床上受到爱抚,像一只小鸟缩在巢里。妈妈的眼睛里,有全世界的温柔。
 
在这样的传递中,孩子得以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并确认自己被理解。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一旦知道自己已被看见,情绪就会慢慢地淌走了。
 
共情虽有一定的句式可以参考,但我不建议生搬硬套。更重要的是,体验你的世界,如同我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真的做到这一点,我们一定会知道,孩子在那个当下的感觉怎样,想法和需求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的孩子阳阳快三岁时,有阵子晚上老是闹着不肯上床睡觉,而且经常会给出一些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比如说,我饿了呀,我渴了呀,之类的。以前我就会问他:“噢,那你想喝水吗?你要吃什么?”可常常东西拿来他又不吃了,有几次差点都把我惹毛了。
 
当时我也觉得很苦恼,孩子明明已经困得东倒西歪了,为什么就不想上床睡觉呢?后来我尝试代入他的角色,才突然意识到,他的情绪根本不是来自于他所说那些需求,而是“我入睡有困难,需要协助”。
 
之后有一天晚上,阳阳又开始闹觉时,我就说:“嗯,你是不是有点困但又不太想睡觉啊?”他说:“嗯,不想睡觉。”我接着说:“的确是,有的时候想睡却睡不着是挺难过的。”他听了这句话之后,就躺在我怀里,身子软下来了。我又接着跟他说:“要是妈妈牵牵你的手,摸摸你的背,你会不会感觉舒服一些?”他没怎么回答,我就把他放在床上,牵着他的手,摸着他的背,结果没一分钟,他就睡着了。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到,共情有时就会像点-穴一样,一旦说中了孩子的感受、原因和愿望,他的情绪就会流动起来,孩子就不需要用这部分能量来攻击自己和别人了。前面说到,共情不等于解决问题。但神奇的是,当我们能够做到不带评判的倾听,去进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同频之后,很多家长会发现,原先家长和孩子一直纠缠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听见别人对你说安慰的话,柔软的像蜂蜜,温暖得像摇篮曲,整个人便会安静、舒服、放松下来。
 
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共情,我们还需要经常问回自己
 
● 我对孩子是否有不带评判的尊重?
 
● 我是否承认孩子是独立于我的个体?
 
● 我是否在心底承认我们的地位是平等的?
 
● 在共情之前,我是否已擦亮我心灵的镜子?
 
我们把共情比喻为照镜子,也就是,如其所是地去映照对方的情绪。当我们能在另一个人的眼中看到自己情绪和内在需要时,我们就能够更有力量来调整自己。这对于家长的要求非常高,所幸,这也是可以学习的。家长可以学习如何擦亮自己的这面镜子,在需要的时候不但可以照亮自己,还可以照亮孩子。
 
如果家长自己处在情绪当中,就不要急于和孩子共情,而需要先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做这三部曲,觉察、接纳、传递。“我看见你了。谢谢你来告诉我,我有一些需求没得到满足。我理解了,我爱你。我会和你一起,为我的需求负责。”也就是,让自己先暂停下来,允许自己和负面情绪对话,看看它是想告诉自己什么,自己真正的渴望是什么,然后在情绪的流动中慢慢地去调整它。
 
河南领先心理咨询尊重原创,旨在分享,文章属于原作者,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篇: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家长,其实也是一种职业   下一篇: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把握“黄金60秒”,教育孩子
分享到:
版权所有:河南领先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英协路交叉口东南角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
电话: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网址:http://www.lxzx999.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847号

豫ICP备160182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