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躺平”,父母如何不纵容也不讨好?
更新于 2024-12-24 | 浏览次数 0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成为孩子的灯塔,引导他们走出迷雾,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也可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迷雾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层迷雾,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再迷失方向。
你知道吗,孩子厌学、躺平,其实都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
他们需要的,不是我们一味的纵容或者讨好,而是真正的理解和接纳。
记住,接纳不是放任,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
接纳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或错误选择视而不见,而是指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接纳式的育儿方式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爱,即父母爱孩子,不仅仅因为孩子的成就或表现,而是因为孩子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这种爱的表达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纳,有助于他们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父母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也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探索和成长。
这种尊重有助于孩子发展出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
同时,父母也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挑战。
接纳式的育儿方式还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持有宽容的态度。
父母会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
这种宽容的态度有助于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父母的接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它不仅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和表面行为,更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成长。
通过接纳,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以及面对挑战时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这种爱的力量能够支撑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成为健康、自信、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爱不是:我觉得你应该如何,爱也不是我为你做了什么,爱更加不是请你好好对我。
爱是我理解你所在的状态,我愿意与你一起在那个状态,我愿意陪伴你、允许你、接纳你。
这样的爱,才能滋养出健康的灵魂。
回到生活中,当我们回看自己的经历,生命中鲜少有这样的爱。
回想你生命中任何一个爱的时刻,无论你是给予者,还是接收者,你都仔细的去问问自己,你所谓的那份爱,是否有个条件,或者有些期待在里面?
这一生,你是否付出过:蕴含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全然的、包容的爱?
所以,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部分,就是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释放掉这些情绪。
释放的方式由孩子选择,只要是安全的,就都是被允许的。
哭泣、打沙袋、在空旷的地方吼叫、舞蹈、静默的与父母拥抱、亦或者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只是感受情绪。
父母此刻只要做陪伴就好,没有评判,只是耐心的陪伴。
这时如果我们也产生了情绪,最好的方式也是没有评判的陪伴着有情绪的自己。
首先理解自己情绪会来,也会走,放下焦虑,然后接纳自己这份情绪。
当你特别难过、或者非常沮丧、愤怒的时候,坐下来,闭上眼睛。
感受自己的身体,在身体里寻找那个情绪。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胸口好像有团火球,或者腹部这里有一股炽热,这都不要紧,接纳发生的一切,理解情绪的流淌方式。
对那个部位轻轻的说:我看见你了,我接纳你,并谢谢你!
然后,你会忽然间发现,那个情绪会慢慢的消失了。
这将会是第一次,你开始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给予自己一份真正的爱。
爱那个陪伴自己终身的身体,爱那个会来又会走的能量流动。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爱的滋养,如同我们都需要阳光的温暖才能存活,只有当真正的爱在我们身体内流淌,我们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内涵。
也只有当我们学会先给予自己爱的滋养后,我们才真正会用爱去滋养我们所爱的人。
爱孩子也要爱自己,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
爱自己是为了更好地爱孩子。
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自己的追求,父母大可不必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通过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能更好地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孩子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学会了爱自己、爱他人。当孩子成为父母之后,他们也会爱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愿在成为父母的路上,我们能先好好爱自己。
最后,附上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的几句诗,与大家共勉: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你便无法来爱我,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你不可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