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更新于 2015-02-03 | 浏览次数 0
救救我的儿子吧!
他21岁了,刚上大三,暑假期间,我让他去舅舅那里打工,那个地方比较偏僻,没有什么娱乐场所,他迷上了网络,整夜整夜地上网,白天工作没精神,他舅舅怎么说他都不起作用。有一次,为了躲舅舅,他甚至步行10里地去另一个网吧上网,舅舅找到他后把他打了一顿。
我听说孩子迷恋上网后心急如焚,于是请假去孩子打工的地方,陪了他一个月,为了让他不上网或少上网,我说尽了一切好话,有一次还跪下来求他,让他不要因为网瘾毁了自己以后的前程。他答应我少上网,我在的时候他也做到了。但我一走,他又开始整夜整夜待在网吧里,他舅舅忍不住又打了他一次。
随后,他与他舅舅不辞而别,回到学校里,再也不理会我们,打电话过去,他一听是我的声音就会立即把电话挂掉。他爸爸在电话里骂了他几次后,他连爸爸的电话也不接了,好像我们成了他的敌人似的。
现在,听说他还是疯狂地上网,我都快绝望了,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除了上网,他还有很多问题。都上大三了,他还没什么朋友,也没有追过一次女孩,每天都是独来独往。再过两年,他就进入社会了,这样子怎么能行呢?就这些问题我也想了很多办法,逼他去和同龄人交往,想办法给他创造机会与一些异性交往,但都没有让他有什么改变,他还是那么孤僻。
我该怎么办啊?求你想想办法,救救我的儿子吧!
梁姨
读完这封信,我不由想起前不久曾在一个关于网瘾的新闻发布会上看到的一位妈妈。
新闻发布会的主办方介绍说,这位妈妈是因为儿子的网瘾问题而来。但是,当私下与这位妈妈对话时,她说,她儿子已有半年多没怎么上过网了。听她这么说,我有点犯晕,我问她,那为什么还来参加这个关于网瘾的会议呢?
她回答说,儿子虽然不上网了,但学习动力不够,她为这一点很焦虑,所以希望这次新闻发布会主办方的心理医生能帮儿子提高学习动力。
我再问她,她儿子犯网瘾时是什么状况。她回答说,他每天上两个小时的网,大概持续了几个月时间,后来就不怎么上了。
“每天上两个小时的网,你认为这是网瘾吗?”我问她。
“现在听了很多关于网瘾的故事后,我知道儿子的状况不算严重,但是每天两个小时上网,这不是浪费学习时间吗!”她说。
这番对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家长对“网瘾”是有自己的诊断标准的,即上网只要被他们认为有可能妨碍学习,就是网瘾。
再回到梁姨的信上来。她儿子打工所在地“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21岁的男大学生经常出入网吧,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情。但他的舅舅不这么看,不仅严加管教而且还打了外甥一次。
频频上网与舅舅打21岁的外甥,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个更不正常呢?
在我看来,显然后者更不正常。
梁姨给我的信很长,里面还有好几处明显比他儿子上网更不正常的地方。
譬如,这男孩的爸爸几次打电话训斥儿子,叫儿子戒除网瘾。但这个爸爸自己却有赌瘾,已经输到严重影响家里的日常生活了。这样的爸爸,却来训斥儿子的网瘾,能起到作用就怪了。
但我觉得这里面最不正常的,是妈妈的下跪。
这个男孩的“网瘾”,其危害性有那么严重吗?竟然要妈妈下跪求他改变?
我给这位妈妈回了一封信,言辞有些激烈,大概意思是:儿子戒不戒网瘾,是个小问题,他们做父母的,倒应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方式。
别老挑儿女的错
最近一段时间,我接连收到多封类似的信件,都是妈妈写来的,她们为自己20岁左右的儿女极其焦虑,担心他们朋友少,担心他们不结交异性,担心他们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给我的感觉是,这些妈妈有一双挑剔而锐利的眼睛,专门用来寻找儿女的问题的。就和我在网瘾会议上见到的那位妈妈一样,儿子每天上两小时网就断定他有“网瘾问题”,儿子不上网了就担心他有“学习问题”,如果儿子学习问题也解决了,我估计她就开始担心儿子的“朋友问题”,等儿子进入成年后则开始担心他的“女友问题”……
总之,不管儿女怎么样,做妈妈的都能找到问题。
从意识上看,这些妈妈是担心儿女成长不够健康,但其实,我想他们担心的是儿女的独立,是儿女与自己必然的分离。
一位妈妈给我的电子邮件说,儿子16岁了,她不知道儿子是怎么想的,于是不知道该怎么监督儿子健康成长,她对此非常焦虑,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她了解儿子的想法。
我回信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希望有独立空间,特别希望自己为自己做主,做父母的只有给儿子设定一个正常的底线———好好学习不做坏事———就可以了,没必要非得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我接着又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是她儿子写来的。他说,前面那封信,是不会用网络的妈妈让他写给我的,原希望我能站在她的角度上,帮她劝导一下儿子,没想到我倒站到了另一个立场上,让她很不舒服。他说,我的回信说中了他的心事,他正是这么希望的,而“妈妈对我的爱太过了,常让我觉得透不过气来。”
这两封信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显然,儿子并不需要妈妈“密不透风的关爱”,这其实是妈妈的需要,她渴望与儿子黏在一起,当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渴望自己为自己做主时,这位妈妈就感到了极大的分离焦虑。于是,她渴望永远了解儿子的想法,那就感觉不到分离了。
置换了焦虑的内容
在我看来,那些永远能发现儿女的“成长问题”并为之深深焦虑的妈妈,她们其实是置换了焦虑的内容。
就是说,她们真正焦虑的,并不是儿女的成长,而是与儿女的分离。她们自己缺乏独立,所以需要那种无时无刻地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这种黏在一起的感觉消除了孤独,也消除了我们生命中经常要遇到的无意义感,即空虚。
儿女小的时候,没有强烈的独立意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叛逆,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并有了主动离开妈妈的意愿。
儿女的这种意愿让这些妈妈感到焦虑,而“了解儿女的想法”、“发现儿女的问题”则成了她们控制儿女的常用方法。
怎么,难道妈妈想了解儿女的想法,不应该吗?做妈妈的就用这种逻辑控制住儿女。
“发现儿女的问题”则是更有利的控制方法。儿女再怎么发展,也是不完美的,什么时候都会有“成长的问题”。既然儿女有问题,那么妈妈为此焦虑,并为此投入巨大的精力教育儿女,也是理所应当的了。所以,我们还是要黏到一起。
如果黏到一起能对儿女好,那么这种控制方式也算可以接受的。但事实表明,效果恰恰相反,那些无时无刻都在为儿女的“成长问题”而焦虑的妈妈,她们的儿女在长大后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而言,进入十三四岁后,孩子就会进入一个漫长的叛逆期,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偏偏向西。但他们不是非得要与父母过不去,而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自己为自己做主,从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果做妈妈的不理会孩子的这一特点,而是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那么孩子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意思就是:我什么事情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正是在这种逻辑之下,梁姨21岁的儿子才变得特别孤僻。
一个男大学生对我说,无论他做什么事情,耳边好像都能响起妈妈的各种叮嘱,让他烦不胜烦,于是什么都不想做了。
儿女出现“成长问题”,一般都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原因。
所以,我在回信中对梁姨说,她最好先去看心理医生,但首先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她自己。假若她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她儿子很有可能会不治而愈。
给妈妈的建议
1.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
2.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儿女的“问题”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青春期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3.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愿。假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的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4.反省一下你自己,你是不是特别害怕孩子离开你?
5.丰富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无聊、不空虚,那么你就不会太黏儿女。
6.改善你与丈夫的关系,把你的情感重心从你与儿女的关系转移到你与丈夫的关系上来,让丈夫来填补你的情感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