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教育
更新于 2015-04-16 | 浏览次数 0
1.当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分开时,会无比难过,所以很多孩子暗地在心里想着“以后我一定不要跟父母一样。”但很奇怪,虽然头脑这样告诉自己,可是为了不要和父母一样,他会很认真观察父母的行为,当他观察得越仔细,脑袋就记得越清楚,等到以后有自己的伴侣时,有意无意间,他便做出与父母亲相同的行为。
2.孩子的深层心理会出现什么呢?孩子在心里会隐藏地说:“都是我不好,我要背负起父母分开的责任。”此时孩子会出现千奇百怪的行为或发生一些事,例如与父母冲突、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无法集中、不想学习、跟同学打架、做出危险的举动,或让自己生奇怪的病等等,目的是想让父母和好......
3.就算夫妻分开了,两人仍要让孩子知道:“所有大人间的事都是大人的事,与你们无关。你的爸爸永远是你的爸爸,如果你爱他、你像他,或者你想要找他,我都同意。”这时候,孩子内在的渴望都能达成而非分裂。
4.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是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5.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同一国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6.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7.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及时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米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8.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9.请写下孩子像先生/太太的三个优点,不要说对方没有优点,那是我们不愿意去想、去看。再令人讨厌的人也有其优点,试试看吧!
10.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11.孩子就像家庭的镜子,我们要怎么教育、引导和支持他们成长呢?首先,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
12.光称赞孩子是不够的,我们要学习真心称赞孩子身上像对方的优点,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着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13.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替你们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14.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15.根据我的观察,在孩子所学习与反映的关系信息中,影响最大的来源一者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者是家族系统的关系。
16.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往往隐而不显,那么孩子的深层心理状态是透过什么学习到的呢?孩子的深层心理反映出的是深层潜意识的信息,而这些深层潜意识的信息如同马汀布伯所说的“潜意识的信息是在个体之间”,也就是在“关系”里,换言之,孩子真正学习与反映的不是表面的话语或行为,而是深层的“关系”信息。
17.我认为“模仿”是孩子透过表面信息学到一些基本行为的方式,然而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会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深层心理。
18.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映出家中的情况,其中最直接反映出的是父母的“身教”,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及如何互动,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19.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20.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21.儿子要抗拒被感召进入父母关系的诱惑,也就是要对妈妈说:“亲爱的妈妈,我只是你的儿子,我无法取代爸爸照顾你。我爱你,但我也爱爸爸,现在我要回到儿子的位置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女儿的身上。
22.当儿子卷入父母的关系时,就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做儿子的跟母亲太过亲近后,变成母亲的精神外遇,妈妈在不知不觉中诱导儿子站到爸爸的位置上。
23.孩子是家庭的镜子,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表面的行为,还要去了解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在为这个家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