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最缺少什么?
更新于 2015-11-13 | 浏览次数 0
对于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大家都觉得他们缺少一些东西,但是至于缺少什么东西却很难说清。有的说是缺少时间,有的说是缺少自由,有的说是缺少亲情的关爱,有的说是缺少自主的创新,云云。这些确实也都是孩子们所缺少的,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尚算不上是他们最缺少的。我认为他们最缺少的是生命的体验,通俗一点说,他们最缺少的是经历。
经历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荣格的理论,我们的心理蕴含着一种看不见却能感受的到的能量,他称之为力比(libido)多,翻译过来可以称为心理能或者生命能。正是有了这种能量,我们才能有动力、有活力,才能去承担责任,才能去历经风雨。可以说,生命能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所以说,生命能是不可缺少的。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我们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当这盏灯的油充足、火苗旺的时候,外边的风雨就不会把它扑灭,人表现出来就会有活力,有干劲;当这盏灯灯枯油尽的时候,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使之消亡,人表现出来就是死气沉沉甚至死亡。按照这个比喻,心中这盏灯的油就是生命能。
那么,生命能由何而来?荣格认为,生命能来源于人的种种生活经验。荣格说,生命能就像一个封闭的系统,它除了有一个入口之外,是不可渗透的。各种生活经验,包括人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到的、感到的或者尝到的一切外界事物,都会变成生命能量由这个系统的入口进入。进入到人的生命中的生命能遵循能量守恒,它不会消失,只会转移。生命能转移的方式,往往是以象征的方式进行的。就像水流被拦截起来形成势能,如果稍加改变,势能就可以变成电能或者动能,电能或者势能就是以象征的形式表现了水的势能。同样的道理,人们内心积累着一定的生命能,稍加改变,这种生命能就会通过人们的活动转移出去,比如通过舞蹈、歌唱、书画等象征方式转移出去。正是因为生命能会以象征的方式转移,所以,人们才会取得各种各样的成绩。举个例子说,某个人是短跑冠军,他在比赛中那种内心的争夺冠军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就是由生命能转移而来的。
荣格说,生平能处于平衡的时候,内心就会静如止水。当外界的刺激所形成的生命能进入生命能这个系统的时候,就会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其结果就是内心的不平静。打破平静的生命能量不需要太大,刺激也不需要太大,有的时候只是一句话就会引发生命能的不平衡,造成内心狂风暴雨般的冲突。这个时候——内心极不平静的时候,隐遁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与外界隔绝一段时间,进行一段时间的自我反思,是使内心回复平衡的好办法。
荣格的这个理论也很好的解释了这样一个现象:老人更心平气和,年轻人更容易狂风暴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老年人的经历丰富,外在的刺激一般不再新奇,带来的能量也就变少;青年人则相反,由于经历少,一点小事情就会带来很大的心理能量,造成内心的不平衡。
写了这么多,似乎与孩子缺什么的关系不大,所以现在要回到前边说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生命体验这个话题上来。孩子缺少经验,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他们年龄小,自然经历的事件就少,生命的体验也少。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也适宜于成年人),那就是现代社会,人们被重重包裹起来,离生命最本真的东西越来越远,体验生命的时刻雨来越少。从生理上来讲,现代人住进了大城市,被高楼大厦所包裹,远离了自然,须知,自然才是生命最本真、最初的形态;现代人的穿着也日益精细,华贵的外衣使得我们不仅远离了自然,甚至远离了身边的生命体验。比如,爬树这样的事情就是体验我们动物能力的一种活动,但是西装革履之下,如何去体验?生理的包裹这是其中之一,心理的被包裹则是另外一个方面。现在的孩子似乎比任何时代都更金贵,他们被大人们死死的盯着,不能越雷池半步。孩子们就像被关在一个无形的笼子之中一样,如何获得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当然,我也不是说大人们做的不对,大人们也没办法啊,城市里车水马龙,坏人也不少,稍不注意,孩子就存在安全问题,怎能不仔细盯住?
不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吧,我觉得孩子有必要补上生命体验这一课。具体这一课怎么补,谁来补,那就是一个大问题,是需要大家慢慢探索的。就我目前的认识,我觉得,领着孩子们下河摸鱼,上山掏鸟,家里养花,教室喂鱼,这就是生命体验课;甚至于,让孩子们多去沙堆里玩玩,多去公园里转转,这也是生命体验课。当然,也可以通过象征的形式获得生命体验,比如做一些象征性游戏,重新出生一次,重新长大一次,同样是生命体验课。这样的生命体验课不仅仅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有帮助,使之有能量,而且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的。
谁会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