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建议,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呢?
更新于 2016-03-26 | 浏览次数 0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会发现自己很多的观点和想法都与孩子的有所不同,很多时候双方都觉得自己说得有道理,希望对方同意自己的看法,这样难免会产生争执和矛盾。
孩子有时经验不足,也喜欢感情用事,对待许多事情想法比较片面,需要家长及时地引导并正确地给出建议,可是让家长烦恼的是孩子并非总是愿意听取意见,有时反而会激起更多不必要的争吵。这种时候,就需要家长在提建议时多用一些小技巧,既避免了争吵,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让孩子更容易地接受自己的建议,家长就需要掌握一定交流的节奏,在孩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不要急着反驳,先做个倾听者,耐心听孩子说完自己的想法,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在表达想法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所以家长可以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发泄的机会。
另外,如果家长第一时间作出反驳,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孩子很多时候生气并非是不愿接受意见,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所以就需要家长做到先认可孩子这些观点和情绪的合理性,再提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孩子马上要考试,可前几天还要和同学出去玩,你当然希望孩子可以留在家好好复习。当孩子向你提出要出去玩的要求的时候,你可以先听孩子解释为什么那么想出去玩,也许真的是很重要的集体活动。在耐心听完之后,你可以先表达:「妈妈知道你很想出去玩,我理解你的这些想法,如果我是你我也有可能这么想。」
这样下来,孩子可以感到自己被理解被认可,认识到父母是尊重和关注自己想法的,于此同时也让自己许多情绪得到平复,想事情也相对理性全面些。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反馈,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采纳。
家长在提建议时要给孩子留一些余地和选择的权利,要记住有时强硬并不能帮助你达到目的,并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建议,这就需要家长在提建议时给孩子一些选择。
比如还是之前复习考试的例子,家长在提出希望孩子可以留在家复习时,可以先解释为什么需要复习,不复习的结果是什么,同时也可以提及出去玩虽然会很开心但是很可能会影响考试结果,到时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烦恼,反而让之后出去玩的时间变得更少。
在提出这些可能性之后,给孩子一定考虑的时间,腾出时间让他们冷静地思考与掂量,自己来选择,自己做决定。这样下来,孩子才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才会心甘情愿地承担后果,也才能真正吸取教训。
设想一下,如果孩子在被强迫的情况下留在家里复习,考试结果也不一定会十分理想,到时候他们可能会更气愤,因为自己既没有出去玩也没有考到高分,到头来反而埋怨到家长身上。
所以,家长需要做到态度上的坚定但是方法上的灵活,在表达自己建议的同时,也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并给他们一定的决定权和自主性,在慢慢学会自己负责任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耐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