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孩子在笑声中合作
更新于 2016-07-03 | 浏览次数 0
日常生活中所需要遵守的2条养育原则
养育过程当中,大家会普遍遇到的一些日常的麻烦,比如说孩子不愿意好好刷牙,怎么办?生病了不好好配合吃药,又怎么办?每天早晨我们大人着急出门的时候,她却在那磨磨蹭蹭的,不好好穿衣服。再比如,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大家手里正忙呢,比如正在超市买东西,手里大包小包的,这孩子非得要在这个时候要求大人抱。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算不上大事,但是也确确实实让我们非常头疼。
我今天会多跟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不过在讨论方法之前,要先明确大方向。
刚才说到的那些情况,表面上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咱们小时候大人对咱们采取的方法:吼一嗓子,最多再打两巴掌,一定解决问题了。这种吼一嗓子,打两巴掌的,可以称为是暴力的做法,大家认为越来越不可取,因为我们大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的健康成长。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需要遵循一些方向性的原则,简单的概括起来,有两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任何情况下全力维系亲密的亲子关系。在这一点上,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内心确信,无论发生了什么,任何情况下,大人都不会不喜欢我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确信不是我们用语言告诉孩子说: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不是我们跟孩子说了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得到确信。孩子要从我们的表情,眼神,语气中感受到这种信息。因此吼孩子,打孩子的这种暴力式的做法,显然是会破坏对亲子关系的确信的。
第二条原则,除了亲密关系以外,在养育过程当中,尽量不强迫孩子,尽量给孩子积累掌控感,也就是能够掌控自己,掌控环境的感觉。
掌控感,自主感,是要让孩子从日常生活的经历当中能够感觉到我可以对别人说“不”,可以不被别人控制,我还可以说了算。
在理论上,都会同意这两条原则。谁都愿意跟孩子要保持一份亲密关系。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强迫孩子。
那么接下来我们讨论,在实际生活当中,这个理论原则大方向说说容易,一旦遇到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好像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前面的几个例子,孩子不刷牙,不吃药怎么办呢?我们当然不愿意吼孩子,逼孩子,不愿意破坏亲子关系,可是我们跟他心平气和地好好说,没用。
现在不少书上,有很多书上都建议大家说对孩子要有耐心,有事要好好说,好好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可是这种好好说,好好讲道理的效果怎么样呢?
说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我女儿两岁半的时候,我带她去上海玩,玩完以后坐火车回北京的路上,她就开始发烧,我一量39.8了,我赶紧要给她吃退烧药,可是大家都有体会,越着急让她干什么,她就越不配合。她就是不肯吃这个退烧药,怎么好好说都不肯吃。像泰诺,美林这些退烧药都很甜,所以肯定不是因为味道太苦,就是因为我们常说的这种逆反心理加上不舒服闹脾气。总之,说什么都没用,答应买什么玩具也都没用。
这个时候,我怎么还有耐心继续好好说呢?至少在我个人的经验当中,好好说,好好讲道理的办法,经常是没用的。除非我们说话的时候态度足够严厉。也就是说,我们还是要是要使用暴力,只不过换了一种暴力形式,换成了冷暴力。那么既然还是一种暴力,因此严肃地讲道理的方法在效果上就还是一样的,不仅还是一种强迫,而且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当我们用严厉的态度把孩子治服之后,不光是孩子非常的不开心,而且我们自己的心情也同样很糟糕。这时候哪有什么亲密可言呢?
接着再跟大家讲回故事,火车上,我女儿不肯吃药。她不肯吃药,我的耐心也就用光了,脸也就拉下来了。可是这次,这脸拉下来都没用,她还是不吃。最后我就真急了,只好硬灌,但是她拼命地反抗,大声的哭闹。因为从上海回北京是夜班火车,旁边的乘客都睡觉了,所以我也实在是不好意思让她这么嚎啕大哭。结果那天晚上我就一晚上都没睡着,只能坐在车厢里干瞪眼。
我到现在还都特别清楚的记得,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如果现在谁能告诉我一个办法,能让我女儿既能把药吃了,又不用这么大哭,让我干什么都行!
这种情况就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我们当然不愿意使用暴力来强迫孩子,不愿意搞得大人孩子都不高兴。可是另一方面,跟孩子好好说,经常又没用,说到最后,要么还是来硬的,要么大人就只好放弃,可是我觉得就算我们再想得开,孩子不好好吃饭就算了,不刷牙也就算了,但是发烧发到四十度了,不吃药也能就算了吗?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算了。那么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既不必使用暴力强迫孩子,又能够让孩子配合我们把该做的事情好好做了呢?
2009年,也就是我女儿火车上不吃药的同一年,不吃药这个事刚刚发生不久,我开始翻译《游戏力》,翻译过程当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实践了很多游戏方法。这些游戏的方法既能够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吃药,吃饭,刷牙,穿衣服,同时不仅丝毫不会让孩子感到被强迫,而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掌控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游戏的过程都是对亲密关系的一次加强。
怎样将养育原则转化为实用的方法
案例1:关于吃药
我女儿在火车上不吃药这件事,真是让我受刺激了。所以我在这个研究应用游戏力的过程当中,第一个重点就是琢磨怎么让孩子吃药,后来我们工作室还把一些典型的游戏编成了一套图画书,叫《天天游戏力》。目的就是想通过更直观的方式来激发大人和孩子用游戏来互动的潜能。我下面就借助几张天天游戏力的截图,这样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说明我举的这个例子。
这个游戏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小男孩天天感冒生病了,但是就是不肯吃药。于是,爸爸就扮演细菌大王,一边张牙舞爪的,一边说:“谁也别想打败我,哈哈哈哈,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细菌大王。”这时候妈妈就悄悄地跟天天说:“喝着个药就能把细菌大王打败。”于是天天就开始喝药,喝了第一口,细菌大王就大喊:“哎哟,不好!什么东西这么厉害!这么苦,脖子被卡住了。”然后天天就继续喝,结果细菌大王胳膊也断了,腿也软了,最后药喝完了以后,细菌大王也就被打败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大家肯定都能想象出来类似这样的游戏,绝大多数学龄前的孩子,甚至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都会很愿意玩,很投入的去玩。在这个游戏的情景当中,吃药不再是一件爸爸妈妈逼孩子做的事情了,而变成了孩子他自己主动要吃药的事情,孩子不仅不会觉得被强迫,而且还会因为努力吃药,打败了细菌大王而获得这种掌控感,成就感。而且大家也能想象出整个过程当中,孩子和大人都会笑的很开心。咱们都体验过笑声的魔力。当我们自己和另一个人一起笑得很开心之后,我们之间就会感到更加亲密。
我在这里举得例子仅仅是一个提示。真正操作起来的时候,每家的情况不一样,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例如前两天,在我们这个游戏部落微论坛当中,一位爸爸就分享了自家的喝水游戏。大概背景,也是因为孩子感冒了,需要大量喝水。可是大家都知道越想让孩子喝水的时候,孩子就越是不肯喝,那怎么办呢?那这位爸爸就想出一个办法,他把还是刚刚买来的新的积木,拿出来摆到地上,这是一种比较大的积木,可以踩在上边,站住或者在这上面走。摆好以后,爸爸就跟孩子说,这个就是最有名的梅花桩。谁要是能踩着这个梅花桩从这边走到桌子那边不掉下来,谁就是胜利者。那只有胜利者才可以喝桌子上那两杯胜利的泉水。桌子上摆好了两杯水,胜利的泉水。那这么一来,孩子一下就有精神了,踩在这个积木上很认真的走到了桌子那边,很得意,然后一口气就把这个胜利的泉水给喝完了,而这个爸爸故意说:“别都喝完啊,给我留点呀”。但是这个爸爸走的时候,爸爸走到中间,就总是走在中间就掉下来了,那么整个过程孩子就非常得意,非常开心。
案例2:孩子缠着大人要抱
我们在超市买东西,手里拿着大包小包的,可是偏偏这个时候呢,孩子心情不好了,非得缠着要大人抱。经历过这类情形的父母肯定都知道这个时候跟孩子讲道理,是根本讲不通的,那怎么办呢?
假如,我们不想用批评呵斥的方式来去镇压孩子,我们可以 尝试下游戏的方法。我还是接下来还是用《天天游戏力》的例子,所以请大家再看下面几张图
妈妈就假装忘掉地下那一堆东西了,抱着天天就要走,结果还是天天提醒妈妈说:“咱们买的东西还在地上呢。”那这时候妈妈就假装很为难:“那怎么办呢?我又得拿东西,可是我更想抱天天呢,我没那么多手可怎么办呢?”其实到了这个时候,之后这个事情怎么发展都已不重要了。因为妈妈在第一时间用行动明确的表达了“我也喜欢抱紧你,我也想抱你”这样的一个信息,因此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关注,这时候坏心情就非常快地消除了,接下来孩子坏心情没有了,他就更可能跟大人合作了,至少他不再会跟大人这样继续纠缠对抗了。
案例3:同龄交往的例子
在处理同龄交往矛盾的时候,游戏也经常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所有的女孩都喜欢穿公主裙,而且有那么几个星期,所有这些女孩就都只喜欢长发公主的公主裙。有一次,我女儿请小朋友来家里,进门第一件事,就是两个女孩要换公主裙。可是两个人都要穿长发公主的,都不要穿灰姑娘的,结果就吵起来了。
这里插一句,近年来有不少的教育理论,都强调说不要干涉孩子的社交矛盾,要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矛盾。对于这个观点,从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角度来看是对的。但是从具体的操作上层面看,我觉得不能所有的情况都一刀切。尤其是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因为当小年龄的孩子之间他们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陷入对抗的情绪当中出不来。他们的理智思维还很幼小,很不成熟。他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很快的冷静下来,这是他们脑部的发育有直接关系的。那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会让对抗情绪升级,最后大家都会不欢而散。而在大家吵了一架,不高兴之后,同样因为这些孩子的理智还不够成熟,他们还不能够自己进行反思,不能够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在他们心里,还有他们的记忆里面留下的就只是对于跟小朋友交往是一个不愉快的体验,这样的一个记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还是需要我们大人及时介入的。只不过我们介入的方式不是传统这样的,跳出来充当裁判,说:“你们轮流穿,她是客人,应该让她先穿。”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做的事是把孩子从对抗的牛角尖当中带点出来,让他们能够冷静的重新思考解决矛盾的办法。
基于刚刚说的这个原则,我一看俩人吵起来了,我就过去了,用一种傻乎乎的语调去跟他们说话。我说:“喂,发生了什么事情啊?好像有人在吵架耶,我可以帮忙吗?”然后呢,这时我女儿就先说了,说:“公主裙是我的,我可以决定谁先穿。”于是我就继续用那个傻乎乎的语调重复她说话:“噢,对啊,公主裙是你的,你可以决定谁先穿。”我说话的时候不光是语气,表情也是一种傻傻的,非常幼稚的,用这种表情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
接着另外一个女孩就说了,她说:“我是客人,应该让客人先选。”于是我也同样重复她的话,我说:“对啊,你是客人。应该让客人先选呀。”然后我女儿就说:“可是上次我去你家的时候,看‘小马宝莉’也是你先挑的看哪集。”然后我就还这么重复,我说:“噢,这样啊,上次我去你家的时候,看小马宝莉也是她先挑的看哪集呀。”然后这个小朋友这时候她就冲着我说了,冲我解释,她说:“不是,那集是新的一集,她没看过,特别好看,我想请她看这集。”于是我就用同样的话冲着我女儿重复那个小朋友的话,我跟她说:“她说因为那是新的一集,你没看过,她想请你看。”
这种游戏式的介入方式,通常可以让孩子之间的对抗情绪迅速降温。一般不用几个回合,孩子就可以自己达成协议了。具体达成什么协议,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孩子的情绪降温。情绪降温以后,他们就可以相互地交换想法,重要的是降温,然后再相互交换想法这样的过程。
有的时候,我会干脆就扮演反面人物,比如说如果情况合适,我就会用这种坏人的语气说:“嘿嘿嘿嘿,有人吵架了,太好了,我最喜欢吵架了,我可以帮你们吵吗?”
有时候,孩子会争论一直不停。那我也可以直接的提醒他们,只不过我提醒的过程当中会加一点佐料,比如,我们说:“唉呀,我说小姐们,小姐们,我们要是再吵下去,可就真的玩不成了,那可怎么办呀?”那这种提醒的方式也经常会起作用。因为首先,我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居高临下。第二,适当加入一些游戏的话,可以直接缓解孩子当时的对抗情绪。有一点应该容易理解,就是主张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大家情绪都已经挺激动的了,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大人再用严肃的态度,甚至指责的这种态度去要求孩子冷静,批评他们不该吵,那这样的方法怎么可能去真的帮助孩子冷静呢?只会火上浇油的。
总之,用游戏的方式在生活当中跟孩子互动,有多种好处。它可以让孩子不再是吃药,刷牙,穿衣服等等这些要求的被动服从者,而变成打败怪兽控制机器人的这样的主动的掌控者,游戏还可以缓解孩子之间的冲突情绪。帮孩子恢复稳定,恢复理智。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随时随地地加强亲子关系的亲密感,也就是说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看,游戏的方法就引起了前面所说的两条原则。全力维持亲密关系,尽量不强迫孩子,尽量给孩子掌控感,自主感。
说到这里的大家可能会有些疑问,对于亲密关系我想疑问会相对少一些,因为跟孩子保持亲密关系,它是符合我们的本能的,关于保持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很多专业人士,很多书上都详细的描述过,比如等孩子到了中期,当他具备了不听大人教导的能力的时候呢?那个时候我们靠什么去影响他?那时候威胁他,强迫他讲道理,一切手段都不再管用了,只有多年积累下的亲密关系。没有亲密关系呢,我们对这个大一点的孩子根本就无从引导。那么对于掌控感自主感相比之下,疑问可能会多一些。
质疑游戏力
以前我在介绍游戏力的时候,最普遍的疑问之一就是这么跟孩子玩,孩子是挺高兴的,也是能够获得掌控感。可是这么做下去,孩子是会不会得寸进尺呢?会不会到了幼儿园到了学校里头不适应呢?因为这个真实社会里面,不会有人跟他这么玩。
说实话,这些疑问我自己也曾经有过。从实践的角度,我个人一直是在实践这个游戏方法。同时我的同事身边很多朋友也都实践了多年,大家的孩子都已经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我女儿今年就要上二年级了,但我们大家发现这些从小在游戏中获得了大量掌控感的孩子。他们去到了真实的社会里,不仅没有得寸进尺,而且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同龄交往当中表现得会更主动更灵活,不仅懂得主动合作,而且必要的时候,懂得主动退让。这些表现,跟专业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
我们在微信文章当中,也有不少是针对这个疑问的解释,欢迎大家关注并指正。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提一句,游戏是互动。对于孩子来说,是毫无障碍的,最大的障碍会来自我们大人。比如我自己,我一开始从观念上非常的不任何这种方式,这种游戏方式简直就是在诋毁我自己的形象。作为这个成年人应该稳重,作为父亲应该有威严,对不对?那后来,我自己经历了很多的教训之后,才逐步通过学习,一点一点地接受了这个游戏的观念,但是接下来观念是接受了,但是在做的时候还是各种不好意思,各种放不开,三四十岁的人要想改变自己,肯定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养育的观念上,我们还是应该经常反思传统文化对我们观念的影响。比如刚才提到的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更多的会提倡还是要服从大人,要遵从大人的方式和要求。很少提倡让孩子自主,更少提倡让孩子掌控,让孩子说了算。
正巧前些天我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心理学专业人士,文章的标题是“创造力的源头是自主”。我相信大家都认同今后的世界会越来越需要创造力,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给孩子灌输创造力的。因为所谓创造力,就是要创造以前没有的东西,要创造前人所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创造力,绝对不是给的,必须是孩子自己产生,因此创造力只能间接地培养,而间接培养创造力的手段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开始,从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活经历当中能够感受到“我可以自主,我可以突破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