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来信说,他们家孩子现在两岁半,最近两个月总是喜欢和大人唱反调,比如,孩子有些表现好,父母说他很棒,孩子就会说不棒,他不要棒。
而且还很经常说不,跟他说该睡觉了,他说不睡,让他吃饭,他说不吃。征求他意见时候,他会说不要。还要把家人都扔出去,自己一个人在家。反正就是各种的不配合,对着干。
这位妈妈说,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个表现,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引导。
如何引导孩子,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
两岁的孩子正处于肛欲期,肛欲期是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学说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人生的第一次逆反,而他主要是体现就是说“不”。
他们家孩子很喜欢吃西瓜,也是在这个经常说“不”的年龄,有次,朋友就问孩子要不要吃西瓜,他孩子的回答也是条件反射的说“我不要。”
结果,说完之后,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不对呀,然后又赖着他说要吃要吃。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你去问他好不好,孩子会说不好,你问他要不要啊,他肯定也说不要。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条件反射性的在说“不”。
第一,孩子通过说“不”,以此来展现自己独立自主的意愿。
在孩子说“不”的过程中,他能体现到自己的自主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周边的事物,其实都是充满了好奇心的,而且特别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挑战周围所有的规则。
他想看看到底自己可以做主到哪个程度,他想知道大人对自己的容忍的边界,也想看到大人在听到自己说“不”之后的反应。他很享受这种可以控制大人和反他人控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刺激感和满足感。
在逐步突破边界的过程中,他感觉自己获得越来越多的空间。这个过程,可以满足自恋的需要,也是满足自主性的需要。这是儿童心理发育过程的正常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
在孩子1.5~3岁的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处理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等。他们的内心会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有行动力来,以前需要父母抱着走,现在想去哪里自己可以爬过去走过去,也会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孩子开始“有意志”地决定自己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的孩子会经常说”不”,以此来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会容易影响甚至是破坏孩子的自主感。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第二,孩子通过说“不”,可以让他更好的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
那“不”的过程,其实是孩子在自己完成一个分离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把自己的愿望和他人的愿望区分开,从而走向主体的独立性。
说天气转凉,爸爸就提醒他们家的娃说:今天外面有点冷,你出去玩的时候要穿件厚衣服。
孩子听了对着爸爸说:我就不要穿“后”衣服,我要穿“前”衣服。
这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他压根都没听懂爸爸说的厚,是衣服的厚薄,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就是要和你不一样,所以他条件反射性的要和爸爸的后区分开来,马上就说要穿“前”衣服。
这是家庭生活中非常有趣的故事,同时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这就是孩子通过说“不”,以前来表现自己和父母的不一样,哪怕他都没有理解此“厚”非彼“后”。
孩子在说“不”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地确立,原来自己是可以和爸爸妈妈的想法不一样的,是可以和别人的做法不一样的。与此同时,孩子在这个不断突破的过程中,还获得了一种个体完整性的体验。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主,自己可以不按照他人的意愿去生活,这也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那么,当我们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不”背后的缘由后,我们可以如何去应对孩子这部分成长的需求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遵从孩子成长发育规律的原则下,协助孩子去完成生命成长的需要。
就是你清楚的知道,孩子在这个时候,是一定会干这件事的。孩子对着你干,啥都说“不”的表现,其实是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所以,我们不要因此去斥责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因为他这么做的时候,是他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自主性的成长过程。
然后,我们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有意识的故意去配合孩子这个年龄段说“不”的需要。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是在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比如,我们对孩子说:“你不要在地上爬呀。”孩子就会回你:“不,我就要爬。”然后爬得更欢快;我们对孩子说:“你不要在床上蹦呀。”孩子又会回你:“不,我就要在床上蹦。”然后蹦得更开心。
类似这些场景,我们都可以像是在跟玩游戏一样。一方面,孩子的玩耍需求得到了满足,一方面也让孩子说“不”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有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可以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去做的话,可以故意跟孩子反着说。
当然,正话反说的游戏不是一定有用的。你需要注意结合场景,如果场景不对,说的话就不一定管用了。
比如说,孩子喜欢看电视,如果这个时候准备吃饭了,你用正话反说:“我们吃饭咯,你不要来吃饭哈。”孩子可能会更开心,他会觉得正中下怀。
因为孩子可能正沉浸在电视节目中,注意力都被电视吸引了,他可能都还来不及反应要跟你对着干。
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这个年龄阶段的过渡,慢慢的孩子就不会那么经常的说“不”了,所以,当孩子进入到下一个年龄阶段的时候,这个方法也是用不上的。
比如我们会问孩子,类似“你要不要穿鞋?你穿不穿鞋?”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直接提供选项,比如问孩子说:“你今天是穿这双鞋呢,还是穿那双鞋?”
当我们这么问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在你想让他做的事情中,你提供了几个选项,让他从A或者B中去做选择。那么,孩子会觉得,他仍然是有选择权的,他仍然是有自主性的。
当孩子可以有自主性时,他就不会直接去以一种拒绝你的方式,来获得独立自主的意愿;也不会用说“不”的方式,来区分你和他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