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批评孩子不好,那么奖励呢?
更新于 2020-03-08 | 浏览次数 0
01
前不久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杭州一女孩做事很喜欢磨叽,比如早上6点半就叫她起床,但最后还是踩着8点半才能踏进幼儿园。妈妈试过跟孩子好好沟通,批评过她,也罚过她,都没有什么效果,直到她发现了女儿最在乎的是每天晚上看电视的那点时间。
于是妈妈把看电视的时间作为奖罚,吃一顿饭15分钟,超过1分钟就扣1分钟,反之可以增加时间。
之后也在作业上用这种办法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一开始效果都还不错,孩子的做题效率和正确率都有提高。
在她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很好地改善女儿的拖延症时,发现了新的问题。
女儿对看电视这个奖励非常积极,现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问我有没有奖励,要是有的话就好好表现,没有的话就应付一下。
在对孩子频繁地使用“奖励鼓励”后,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不足,很容易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使得被动得到奖励变为主动要求奖励,甚至还是想尽办法去和家长“谈条件”。
加拿大的古尔弗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62名18个月至5岁幼儿的看电视、手机使用时间,结果显示,多数父母会把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作为对孩子的奖惩手段。
和没有这种奖惩措施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每天多花20分钟在屏幕上。
02
最近陆续有收到家长的留言:
已经开学近2个月了,孩子的学习节奏跟不上,希望孩子在这学期里可以不荒废时间,父母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孩子对学习更有动力,于是制定了各种奖惩方案。长时间尝试下来,最开始时孩子成绩还可以,但渐渐地,孩子就松懈了。
在我看来,把类似于看电视时间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孩子很难会有实际的进步,这更像是一种对孩子的“贿赂”。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被称为强化理论。
在我们的某种行为被人肯定、或是可以为我们带来利益时,我们就会受到鼓励继续去做这件事情,当受到伤害,就会停止做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受强化物的影响,我们会对这个过程产生更深层次的记忆。
奖励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奖励则是强化物。
当我们想选择一件事或物去奖励孩子时,实际上是在选择强化物,如果运用错了的话,那就会成为了一种“贿赂”。
正确的强化物,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是变化的,最初以孩子的目标出现,到了最后以辅助工具渐渐退出。而像看电视这种“贿赂”行为,角色定位很难改变,孩子会始终把这件事当成目标。
如果看见孩子出现下面两种情况时,就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强化物用错了:
在做一件事时,孩子只关注最后的强化物,为了获得奖励去行动。
孩子停留在强化物上,没有它,就不肯继续往前。
03
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口头的鼓励,或实质的奖励来激励孩子。
比如:
“你太棒了,你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只要你考了100分,我就带你海边玩。”
......
的确,有一部分的孩子会因为这两种激励方式,而达到父母的期待。但也有一些孩子,面对这些“糖衣炮弹”,不仅毫无改变,甚至原有的积极性都会因此减弱。
关于奖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非常地有意思。
一位老人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享受着这种宁静的生活。但很快这种平静被打破了,一群孩子发现了他种的向日葵,于是经常来他家门前嬉戏。
无论老人怎么恐吓,训斥他们,都没能把他们赶走。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孩子们再来的时候,老人给他们每人发一块钱。告诉他们:“我现在觉得你们的到来让我觉得这里比以前热闹多啦,希望你们经常来玩。如果你们来玩,我就每天给你们钱。”
一周后,孩子们来玩的时候,他给了5毛。孩子们就有点不高兴,怎么钱变少了。
再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来玩的时候,老人没给钱。孩子们更不高兴,为什么没有钱。最后,他们干脆不来这里玩了。
明明是用钱鼓励孩子来玩,为什么最后孩子都不来了呢?
这就是老人机智的地方,他用金钱败坏了孩子的味口。
失去奖励的孩子,就像熄了火的柴油机,自然就无法发动了。
04
同样是奖励孩子,为什么不同的家庭用起来,效果也会这么大呢?
奖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那该如何使用,才让它发挥正向作用呢?
-
把奖励换成“庆祝”
一般来说物质奖励和口头、书面的评判式表扬都是单独给孩子的,而转换成庆祝之后,它就不再是一种交换,而是额外的快乐,家人一起参与的快乐仪式。
那么孩子的接受逻辑就会变成:努力就有收获,爸爸妈妈还会跟我一起额外庆祝。因此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也有利于亲子关系。
-
用具体的细节赞赏,努力好过聪明
不同的赞扬话语,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奖励孩子的时候,夸奖的话要从努力的角度,更具体的事实角度来切入,来丰满。
例如:“你今天会用三个成语了,真的非常棒!”比起“你真聪明!成语很不错!”更加让孩子有踏实感,和认同感。
不要怕啰嗦,夸得落于实地,更加能帮助孩子进步,让他看到前进空间和进步幅度。
-
多用真心,好过手段
很多时候,家长的奖励对孩子而言,会有很明显的手段和套路感。孩子作业写得好,为了鼓励他,可劲儿夸奖,有时候会过于刻意;而孩子一旦哪里的做得不好,又严肃批评。
给孩子一种感觉,父母的情绪是完全可以转换无障碍的,所有的情绪都是为了达到目的,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你唱红我唱白等等手段屡见不鲜。
刻意的赏罚分明,有时候会降低孩子们的心灵满足。这对习惯了的孩子来说,效力完全是大减的。建议家长们多用真心,少用手段。不滥用夸奖,不刻意使用情绪。
其实,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净。
在物质上,是大人一步步的提高了孩子的胃口。
实际上,人对物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满满的爱,关注,认可,欣赏,让他们对自己满意,才是给他们最好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