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获得认可有多难?
更新于 2022-03-02 | 浏览次数 0
公园里,几个小孩在室外蹦蹦床上兴奋地玩耍着。这时,走来两个大姐姐,大概15.6岁的年龄,两人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其中一人放下手中的物品,小心翼翼地踏上了蹦蹦床,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完全绽放开来,就因自己没掌握好平衡而摔倒了。
几个小孩开心的大笑起来,同伴则赶忙上前拉起了她,尴尬的笑了笑:“没事,再来啊!”女孩却摆了摆手,整个人都显得矮了几分。
蹦床上不时有小孩跌倒再爬起,而两个女孩却站在旁边羡慕的看着,不再有任何的尝试。
今年高二的小毅,是一所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学生,前来咨询的原因是考试焦虑的问题。班级里的同学都很优秀,高一的期中考试,他只能排在中下游的位置。这对于从小到大,考试没有跌出过前三的他来讲是不可接受的。
从那次开始,一到比较重要的考试,小毅就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看漏题目等情况。
咨询中,小毅说每到大考前,自己和别人的评价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如果自己表现得比较有信心,这时马上会有人来“提醒”到:不要得意忘形啊,自己什么情况心理没数吗?
如果自己表现得比较焦虑,这时会有更焦虑烦躁的声音传来:一到考试你就怂了?这样还去考个什么?
一次青少年团体中,有个小组从开始就在团队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那种胜利者的兴奋情绪一直蔓延到课外。可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他们的优势慢慢减弱,问题也逐步呈现。
这时,团队里出现了一个声音:没事,我们就是来玩玩的,输赢无所谓!
这句话似乎得到了团队中大多数人的认可,原本焦躁的情绪马上被嬉戏打闹所掩盖......
与青少年工作这么多年,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对青少年太不友好了!!
还未完全逝去的童真被要求“藏好”,偶尔一次的游乐场玩耍也显得偷偷摸摸的。前文提到的女孩,还未完全进入放松的状态,便被“失败而中断”,小孩子天真的笑声也会被认为是嘲笑。接着玩担心别人异样的眼神,以及可能会有的失败,离开又是那么的不舍!青少年常常会处在“幼稚——成熟”的矛盾冲突之中。
内卷的时代,青少年承受得最多。小学阶段,更多的停留在不断“被喂养”的状态,进入初中后,结果就会被过分的重视和放大!出了成绩,所有的付出便是值得的,一旦“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了,不但“喂养者”接受不了,“被喂养者”也担心自己的价值不够,可能会面临着“被提前宰杀”的风险。(自己没有表现出足够好的状态,担心被父母抛弃和不喜)
习惯了成功的青少年,对失败显得如此的焦虑和恐惧。一旦发现事情的进展超出了自己的控制,逃避或看似合理化的解释来得如此之快——“我们只是玩玩而已”“我对这个本来就不感兴趣”......
青少年处于一个从儿童过度到成年人的时期,身体的快速发育本身就会导致儿童期获得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自我意识的觉醒又会让他们处在“狂风暴雨”之中。内外的巨变还来不及应对,就要踏上残酷的竞争舞台。过去“散养”的状态其实给了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时空。而现今,内卷的焦虑无形中在剥夺孩子的内在成长空间,使得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一个失衡的状态。
得到认可,确立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性是青少年发展道路上必经的阶段。而现今的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无力感的体验越来越多!于是,就容易造就很多青少年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一个充满全能幻想的世界,而虚拟的游戏世界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或者把全能感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而这样的人是带有敌意的,会给他们带来各种麻烦,阻碍青少年成为自己。
青少年要完成自己的独立性就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认可。通常的情况是,父母由于经历过自己这段特殊的时期,就会无意识的压抑这些经历,从而否认孩子的独特性,把孩子的这些经历普遍化。所以,常见到的场景便是父母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谁谁谁不也是这样吗?别人怎么没你这样......
现实中,成年人的生活状态也不容乐观,时刻面临着挫败和生存的压力,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很容易就投射到孩子身上。学习和考试成绩成了最好的载体,孩子在考试上的焦虑可能是整个家庭的焦虑,甚至是这个社会的!
所以,发展中的青少年,他们一个方面需要对自我进行认可——内在和外在的整合;另一个方面,需要得到外部世界的认可。这些对于他们来讲,没有一个是可以轻易获得和完成的。
这时,团体却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团体中,他们可以有一个集体的理想形象,用来对抗各种冲突和糟糕的投射,自我的独立性就会更容易的建立;注意力也可以不再集中在自己的身体和父母上,更多的思考也会随之而来;重要的是,团体中各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帮助青少年来应对认同带来的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