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相处?
更新于 2016-11-05 | 浏览次数 0
最近好些读者要求点评电视剧《小别离》,所以忙里偷闲刷了几集。
不过老实说,最开始看觉得还真是挺普通一剧,感觉就是把各种家庭爆点凑在一块,看前一秒差不多我就能知道后一秒的剧情。
但是刷到第六集,我被深深地触动了,竟然看哭了。
因为太真实了,看到剧中父母和孩子吵架,就像是看到了中学时的自己。
这部剧写得就是三个家庭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想把孩子送出国的故事。
今天我们不谈阶层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也不谈留学潮的话题,就来说说这个触动我的这个点:父母如何完美处理亲子冲突。
《小别离》剧中三个家庭,最主要是围绕黄磊和海清饰演的一家人。
女儿方朵朵,初三学生,海清演妈妈,主要在盯成绩和敦促女儿好好学习,黄磊演爸爸,负责调和矛盾。
剧中的海清是一名公司高管,她将职场上“业绩就是一切”的思维带入了家庭,是一位“唯分数论”的母亲。
一说到成绩,就怒目圆瞪,如一杆上了膛的机关枪,嘴里哒哒哒的蹦着几十年不变的陈腔滥调:
“一次没考好,一辈子就完蛋”的神逻辑
一切影响成绩的的东西都是狗屁:
13、4岁本是最青春洋溢、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年纪。
可在这样压制下,女儿朵朵的青春,更多的是枯燥压抑、迷茫束缚:
每天一大早,脑子还没醒,单词已经醒了的崩溃。
放学之后,要面对的依旧是N张卷子,题海无涯,困到吃饭都能睡着的疲惫
考差之后胆战心惊与小心翼翼
总之,朵朵的日常生活,让我想起了噩梦一样的青春期:考试、卷子、分数,相信80、90后的观众都会有这种感受吧。
任何充满焦虑与压制的不平等关系,最终都少不了一场爆发。
终于在第六集里,这种爆发到达了一个高潮。
这场感情跌宕起伏、母女互撕的戏码,真的是触动人心。
我看到了当年被父母压制到触底反弹的自己,也看到了父母在我摔门后的心碎与焦灼,更感悟了,如今已经身为人母的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01
矛盾的起始:孩子珍视的东西,我们却视如草芥
妈妈在打扫卫生时,无意中发现了孩子扔在垃圾桶里的小说草稿,
顿时龙颜大怒:都快中考了,还写小说!
女儿朵朵一改往日小绵羊个性,大喊“这是我的隐私!”,夺过稿纸撕得粉碎
这可把妈妈激怒了,依旧一副不把你治了决不罢休的气势,这次却踩到了女儿的雷区。
妈妈有所不知,那份她口中的“破东西”,不是女儿随意的涂鸦,而是她为了安慰心情低落的好友小宇,特地以小宇为原型撰写的小说。
这在大人眼里也许只是个影响学习的幼稚行为,但在朵朵心中,却是两人友情的见证,
否定她的小说,就等于否定了她的友谊,不把她的朋友当一回事,就是不把她当一回事。
再加上过往那些一点一滴被父母忽视的感情与自尊,这场亲子之战的爆发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教育启示 :所有青春期孩子最为看重的就是与同伴的友谊,在同辈交往中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同,这极大的满足了他们在这个阶段渴望活得像个大人的心理需求;
孩子并不是无缘无故一点就炸,他们看似弱小,但也有自己的底线。
02
矛盾的升级:盛怒之下,恶言相向
朵朵在暴怒之下将爸妈推出门外,在这种时刻,我们往往将这看成孩子的反抗与叛逆,但换个角度,为何不把这当成一个让彼此静静、喘息的契机。
被推出门外的妈妈却誓不罢休,继续在门口威胁恐吓:
这再次击中的朵朵心中的痛点!
十几年含辛茹苦养大的贴心宝贝,竟然说出这样的话,简直是晴天霹雳!
两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从前亲密无间的一家人,为何就变成了剑拔弩张的敌人。
黄磊抹着眼泪和妻子说道:“从你20多岁生孩子,我们把她抱进以前的家,再抱到现在的家,抱她进来,抱她出去,我觉得每年都是一样的,怎么突然今年,什么都变了。”
这个片段丹妈感触太深了,从小我都没见过我爸流泪的样子,长大以后我妈才和我说,小时候我一和我爸大吵,我爸回房就叹气、甚至默默抹眼泪……
现在自己为人母,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我家叮当也那样和我吵架,我的心估计会碎成渣渣。
海清事后的这段话更是说出了所有青春期妈妈的痛:
教育启示 :亲子冲突中,语言是最简单却又最伤人的利器,盛怒之下,恶言相向,大家已经不是在讨论事情本身,而演变成比谁说的话更狠,更伤人,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
03
矛盾的解决:当你懂了孩子,孩子也懂了你
“吵架”谁都会,可“和解”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懂的一种智慧。
还好朵朵有一个聪明冷静的爸爸,他死死拦住暴怒的妈妈,苦口婆心的讲出了这场争执中,妻子忽略的所有要点:
(1)冷静分析孩子生气的原因,接纳孩子的情绪
(2)理解女儿背后的用心,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3)他明白,家不是争对错的地方,是讲感受的地方,关系比规则更重要,一切教育与沟通的前提应该是尊重。
而在闹崩之后,他也为我们示范了与子女和解、协商的最佳方式:
他将饭端到女儿门前,没敲门也没开骂,只是默默写下纸条,画上个笑脸,塞进门缝,
用这样轻松含蓄的方式告诉孩子:“没事,爸爸不生气了,爸爸依然爱你。”
冲突中,谁先低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深夜里,他将女儿撕碎的稿纸,一点点拼凑,补回女儿的心,拼回彼此的爱,
他这是在告诉女儿:“爸爸理解你的友谊,在乎你的感受”:
爸爸的宽容与用心,我隔着屏幕都被深深感动,就更别说他的女儿朵朵了
这世上没有哪个孩子是想故意伤害父母,盛怒之下那一刻的恨是真的,而和解中这一刻的悔也是真的:
孩子要的其实不多,他们只需要自己的情感被尊重,自己的想法被聆听,自己的意愿被包含到了父母的决定中,
当她感受到自己是被懂得的,当我们真的把她当成一个人来尊重,孩子的顺从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而也只有在和解之后,我们才能在心平气和的氛围下表达感受,交流情感。在平等与接纳中协商规则。
比起武断地赶尽杀绝,我们更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如何去平衡与协调兴趣与学习间的冲突。
教育启示 :逃避与敷衍永远无法达成真正的和解,和解是一场情感的流动,需要的是行动,是敞开自己,接纳对方。
一切的原谅,都始于理解。
原本鸡飞狗跳的家,此时又变得如此温暖。
朵朵是幸运的,有这样知道立即反思、行动的父母。
现实中,有多少孩子与父母,也许要用一辈子,来等待那一句迟来的道歉与原谅。
小别离,就像一面镜子,真实的映照出每个家庭的生活。
也许只有站在镜子前,看看自己发怒、失控的模样,听一听那房子里的骂声、哭声,我们才能明白自己真正要改变的是什么。
青春期,应该是一场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蜕变,
青春期的叛逆并不是必然,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而是权威!
若想要这场蜕变来的温和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尊重与理解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的更早一些,多一点。
亲子沟通,本不应该是那样面目狰狞的过程。
它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亲子相处中一点点用脑思考,用心体会。
正如一篇影评中说道的:“每个家庭都是一部编年史,隐秘而伟大,其中牵涉的协调与包容,语言艺术和情感平衡,需要每一个成员的爱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