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从来不为你作牺牲
更新于 2018-06-08 | 浏览次数 0
01
“我从来不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
当我对电话那头的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朵儿恰巧从我面前走过。她对着我做了一个手势。我懂她的意思,她赞同这句话。
电话那头的人不赞同。
他说:“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大棒子往孩子头上砸而无动于衷。”
“我也不能”,我说。
不为孩子作牺牲不是冷酷无情,或者眼睁睁看着孩子在水火之中而袖手旁观。
我说的牺牲是指,父母为孩子的付出,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围。这里的承受,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心理层面的。
在我们家,我说的不为孩子作牺牲,可能会包括这些事:如果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不会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不会让她出国游学,不会为她报补习班。我不会用我读书的时间,陪她背课文、默单词。我不会为了她的中考或高考,改变自己平常的生活方式。
我不作牺牲,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我和她作为平等的家庭成员,共享家庭资源,我们都无权剥夺对方的生活,而仅仅满足自己的需求。
为了让他更好地理解我所说的牺牲 ,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要过来看孩子,提前打电话问孩子,想吃什么好东西。孩子说什么都行。奶奶知道孩子喜欢吃意大利面,但附近没卖的,就坐公交车跑了很远的路买了回来。但孩子对奶奶带来的意面,并没有表现出非常喜欢吃的样子。奶奶就开始诉说自己跑得如何远,如何辛苦之类的话。孩子见到我之后诉苦说:“奶奶这么说我几乎吃不下,她还不如不给我买呢。”
“我明白了,就是你为孩子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不需要非让孩子领情。”他说。
他给我打电话,是想通过我对他快30岁的儿子“做工作”,让儿子走一条他认为适合的道路,并体谅到他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
儿子显然也对他的那份“意面”有些排斥,因为他们之间已经无法直接交流。
02
在亲子关系中,这种带着自我牺牲意味的付出实在太普遍了。
有时,母亲会非常明确地说出来:“都是为了你,我才没有和你爸离婚。”“我给你花了那么多钱报补习班,你竟然还考不及格!”“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竟然这样对待我!”
有时,母亲不说,却牺牲给你看。你回家看望父母,母亲张罗了一桌子美味。在大家的一再催促下,母亲才从厨房出来。她放着一桌好饭不吃,却吃面前的一盘剩菜。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几乎每对正常的父母都付出很多,但付出和付出感有很大不同。如果借用数字公式来表达的话,可能是这样的:
实际付出 - 愿意付出 = 付出感
一位母亲对家庭可以付出的是100分,实际的付出的是80分,心甘情愿付出的可能只有60分,那她的付出感就是20分。
付出感得分越高,她自我牺牲的感受也就越强烈。牺牲感强烈到一定程度,心甘情愿的部分可能就完全就消失了,付出感就变成了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我们以家庭为例,看看是什么影响一个人的付出感。一个是实际付出的部分,一般变化不会太大,因为要保持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实际付出的量是有最低限度的。但心甘情愿付出的部分,却可能出现巨大变动。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少,往往取决于关系中另一个人的付出程度,或者对方能不能看到自己的付出。
对那些有严重付出感的女人,我多次问一个问题:假设离婚了,或老公不在了,你只能一个人养家和带孩子,你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感受?她们都会说,我可能过得更好,至少不会心里不平衡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方的付出作对比,她们的付出感可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我思考付出感公式,是受一个朋友的启发。
在一次心理学课程中,这位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单位里,她做着两个人的工作量。她觉得自己太累了,干不了那么多活,于是向领导提出将一部分工作交出去。领导立即答应了她的要求。但是工作交出去,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实施。也就是说,她最近的工作量一点没减少,但她却不觉得累了。甚至,她觉得自己还能干更多的工作。
如果我们的付出被对方看到,同时对方再对这份付出心怀感激的话,在关系中,可能每个人都会变成劳模。反过来,如果对方对我们的付出视而不见,哪怕做出很少的付出,我们也会有很强的付出感。为了让自己内心平衡,我们拒绝付出,或者干脆切断关系。
付出有利于关系,但付出感却伤害关系。
03
有时候,切断关系的那个人,不是付出者,却是受益的那一方。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仔细品味带着自我牺牲意味的付出,付出者给人的感觉,可能带有一些不易觉察的优越感、道德感、自得,或诸如此类的东西。
一个女性来访者,她家与父母家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周总有三四天,母亲会煮好粥一早送过来。她根本不需要母亲煮粥。她说:“我挺能干的,我完全能够自己做全家人的早餐。”母亲送来的粥,往往就放那里没人动。母亲一边抱怨,一边强行喂孩子喝。
在咨询中,她有一个很好的觉察。她说:“母亲送粥根本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她自己,她非常享受从她家到我家的这段路。因为路上遇到每个人,都夸她是一个好妈妈。”她甚至觉得母亲送粥的行为,带有很多“表演”的成分。
她还觉察到,她对母亲的行为有些愤怒。当她试着向周围的人表达这些感觉时,几乎每个人都骂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敢向母亲直接表达,她不需要她的粥,因为她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如果表达了会怎样?她说母亲一定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还不满意,真是白养你了。”
有人可能觉得,母亲的付出是心甘情愿。但只有身处其中,才会体味到母亲付出背后的东西:一是满足了自己“我是一个好妈妈”的自恋需要,二是用这种“无私的爱”来控制女儿的生活。他们的付出感,甚至隐藏到连自己都看不见的程度。但这也很好测试,你可以尝试拒绝这种“无私付出”,看看他们什么反应。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们需要反思,你的付出和牺牲,是孩子的需要,还是你自己的需要?
如果父母从来不为孩子作牺牲,孩子就可以毫无内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心无挂碍地过自己想过的人生。而且,他们永远都会对你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