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允许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更新于 2024-02-28 | 浏览次数 0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咣当~孩子跑着跑着摔倒了,瞬间哇哇大哭,你开始安慰他:“宝贝,不哭了,没事啊。”然而,孩子哭得更凶了,你说:“来,妈妈抱抱。”结果孩子哭得更惨了。
以上的情景再正常不过了,只要孩子一哭,家长们的各种情绪都涌上心头:自责、生气、烦躁等等。
于是,家长们哄也好吼也罢,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不哭。
但其实,允许孩子哭泣,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01
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想让孩子哭?
大多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听过父母说这样的话:
“再哭,我就把你扔在这里。”
“哭解决不了问题,你要学会坚强。”
面对孩子的哭泣,父母常常出于错误的认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进行阻止。
英国心理学家 Morten L Kringelbach 说:“婴儿和孩子的哭声,会给父母的大脑带来特殊的刺激,让父母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觉难受。”
从生理的角度上,父母总是会下意识阻止孩子哭泣。
在心理方面层面上,父母也不愿意听到孩子哭泣。
一方面,孩子的哭,会让父母觉得自己没把孩子照顾好,感觉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感,家长不允许孩子哭泣。
另一方面,父母小时候哭泣,同样也是被他们的父母吼回去,只能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找不到地方宣泄。
现在孩子的哭,会让父母想起自己小时候类似情景下的悲伤回忆,为了避免这种难受的感觉,父母会下意识采取当年的方式对待孩子。
也就是说,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哭泣,是因为没处理好自己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
02
孩子哭,是自我释放的过程
每个孩子降生的时候,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哭。
哭泣代表了宝宝有问题要求救,他们可能饿了、不舒服了或者受到惊吓了,这是婴儿和大人唯一的交流方式。
随着长大,孩子的哭泣包含了更多情绪。
摔倒了之后哭是因为难受,得不到满足时哭是因为愤怒,被其他小孩欺负了哭是因为委屈。
如果家长一直制止小孩的哭,他们就没法学会认识和正视自己的情绪。
另外,家长不允许小孩哭,也会让孩子以为爸妈不关心他、不爱他。
家长对哭的制止,从根本上否定了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觉到无助,孩子的情绪得不到释放。
大人也有这样的体验: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看悲伤的电视剧哭一场,去跑步留一身汗,和朋友一起吃火锅放松,当我们发泄完情绪之后,心情就会好起来。
而对于孩子来说,哭泣是唯一的情绪释放方式。
当孩子压制自己的情绪,他的情绪会越来越强。当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他的情绪会越来越弱。
如果孩子每次哭泣都被制止,习惯去压抑自己的情绪,长大后就会越来越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03
孩子哭,先理解情绪再处理问题
允许孩子哭,不等于向孩子妥协,而是代表着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有原则地去规范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吃了一颗糖还想再吃一颗,父母不同意她就哭,应该先对孩子表示理解:“妈妈知道你想吃糖,不让你吃你觉得很生气、很伤心。你可以哭,也可以来找妈妈抱抱。”
然后再规范孩子的行为:“但是我们约定过一天只能吃一颗糖,你必须要遵守。”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必须先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然后对孩子表达理解,再强调之前树立的规则。
这样可以让孩子懂得哭是可以的,父母会永远爱他,但是该遵守的规则必须要遵守。
当孩子冷静下来,父母再和善地讲明应该要怎么做,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小孩子的心本来就是柔软又脆弱的,他们感受到一点点快乐就会笑个不停,感觉到一点点难过就会哇哇大哭。
面对孩子的哭泣,家长不能一味的制止,而是要学会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