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领先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英协路交叉口东南角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我的位置: 首页 > 青少年问题 > 幼儿教育 >
幼儿教育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更新于 2014-07-27   | 浏览次数 0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李雪广州亲子讲座
李雪:大家好,首先很感谢大家今天能够过来,我听说还有的是从外地飞过来,听到这个消息,我感觉受宠若惊的。这是我第一次讲座,来讲亲子关系,当时他们想介绍我为亲子关系专家,我说不能这么说,我连孩子都没有,也很少跟孩子工作,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来访者大多是成年人。
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上网看到了一些非常可怕的育儿观,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
我讲座的风格是很轻松的,我随时讲,你们可以随时举手,大家就当做一场聊天会好了,我也要向在座的妈妈爸爸学习。
今天我讲的主题就是“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我其实想说的是教育根本不重要,亲子关系才重要。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佛教有一个词叫“轮回”,我们不说前世今生的轮回,今生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就是佛教说的业力。我们的人生的终点在哪里?当我们有愿力去自我认识的时候,无论你过去的业力起点在哪里,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认识,自我认识这个觉知的能量是最高频率的能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终点。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孩子的生命底色。我最初写亲子微博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可怕的亲子育儿观念,那些育儿经都是制造自闭症,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的好方法。这些东西曾经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发展出来的,在美国得到了惨痛的教育,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中国人在转载?孩子在母体里的时候,感觉和母亲是连在一体的,同呼吸,共命运。一些严重病态的人,比如变态杀人狂,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卡在了全能自恋期。他们一出生就发现这个世界跟他想象的不一样,我饿了没奶吃,哭个半死没人搭理,这世界太可怕了,这个时期会累积巨大的愤怒,是未来伤害别人的根源,就像日本恐怖片咒怨一样。有时候在微博上看到评论说“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你居然还有心理问题?”。我们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形象安在对方的身上,对方稍微有一点点言行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就会变得非常的愤怒,要么走开后要么攻击。这样严重程度的人,完全不能看到真实的对方,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我们再说说“存在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当你们不做事的时候,有的人的眉头就是锁着的,有一种感觉,就是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可能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地都有点焦虑,我们上厕所,就是不能老老实实上厕所,都会拿着手机在那儿玩。我有一些亿万富翁的朋友,我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这么成功,就是永远不会停下来,永远在打电话,永远在忙碌,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会触碰到可怕的不存在感,所以得把自己和某件事情捆绑在一起。这么勤奋,又有能力,当然没法不有钱。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视频。这个视频做的是一个心理学的试验,实验反映的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下母亲和婴儿是怎么互动的,一个非常好的视频。(播放视频)
大家看到这个视频有什么感觉?我看到前半段的时候,那种喜悦的能量都使我忍不住要笑,后半段看着心都纠起来,痛。婴儿和母亲两个人有呼应,这就是幸福的存在感。包括我们谈恋爱,什么时候能够达到最甜蜜的感觉?就是两个人的能量是合拍的,怎么具有这种合拍的能力?这种能力真的很难通过后天学习。如果我们有幸在幼时得到母亲的这种亲密回应,自然具有这种能力。
母亲和孩子之间有几种回应类型?第一种就是共振呼应型,就是我们刚才看的视频。有一个精神病医生到精神病院实习,他看到两个病人聊得特别开心,但是一个人是说英语的,一个是说俄语的,他们互相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但是他们会聊得特别开心,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共振呼应。跟孩子说的话不管他听不听得懂,只要跟他有呼应,就很好了。我教给你们一些方法,怎么回应对方说话?比如说做推销,推销员说的话越少,其实客户越容易接受你。第一个方法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比如说宝宝跟你说,“我很生气”,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你生气了”,就是重复他说的话。比如客户跟你说“这个东西太贵了”,你就重复他说的话,“是,这个东西太贵了”。有些男生追求女生,追了很久都追不到,我教大家一个方法。什么时候让女人心动,就是这个男人要看到她,就是回应她“我看到了”。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就是无回应。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我养了一只很可爱的猫,我跟我妈描述了半个小时,说这只猫有多可爱或是怎么样,讲完之后,我问我妈“刚才我跟你说了什么?”我妈惊讶地说“你说了猫吧”。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第三种是无关反应。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健康安全,这个狗有没有毛病。除了这些,我们觉得孩子其他的事情就没必要搭理了。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女生们受困于自己的伴侣是超级宅男,比如说“老公,我们去看电影了吧?”老公回应“不要了,网上有高清版下载。”因为这样的男人们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他学到了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同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四种情感逆转。“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 “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没有回应,这会让婴儿产生巨大的愤怒。有一个电影《咒怨》,这个电影讲的就是婴儿没有得到回应的事情。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是这个咒怨、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于是后来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多少母亲纠结要不要夜奶的问题。很多医生说,孩子经常哭,睡不好,没有完整的睡觉会影响它的大脑发育。如果孩子夜哭的时候经常没有回应,他的脑神经确实会发育,他发育的是偏执分裂,被迫害妄想的脑神经回。你想要孩子身体发育成什么样子,不取决于孩子睡觉是否多,还是吃的够不够多,你和孩子的关系没问题了,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孩子吃手指的问题,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成年人才经常是没有觉知的状态,吭吭砰砰。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答案还是:不作为,就让他吃。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永远不要把孩子的任何问题看成问题,我们眼中的问题只是孩子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呈现。有一句话“人类一开口,上帝就发笑”,我们的语言建立在二元对立的符号系统中,任何一个词汇都在区别和比较,我们张口说话的时候,就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很重要,我们所有的表达能力都要建立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系统。但是想象力,创造力,艺术等来自一元的世界。伟大的艺术家真正动笔的时候都是随心而动,那个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夜哭很大的原因就是孩子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了,3岁的孩子没有形成客体稳定性。尤其是1岁前的孩子完全没有客体稳定性,为什么说不能亲子分离?妈妈出去一天的话,孩子会觉得世界崩溃了,妈妈死了,我也不活了。尤其是孩子夜哭的时候,是没有逻辑的过程,在他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破碎的、恐怖的。孩子经常夜哭是因为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那我们怎么增加这个存在感?可以通过一些练习,这些练习就是广义的催眠,我们跟孩子讲故事,讲了什么不重要,但是你讲的时候的投入的神情,那种能量感、共振感会让孩子成长。这本书中会经常提到呼吸和放松,呼吸和放松是催眠最基本的基础。怎么增加亲子链接呢?我跟孩子链接的时候,我会试着跟它一起呼吸,当然不是说你和它的呼吸频率必须一致,而是在节奏一致的,就像合唱一样,那种共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在宝宝熟睡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你的小肚子,一起一伏,练习和它一起呼吸。音乐、呼吸练习都可以加强这种亲子链接。孩子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和焦虑,所以真正的爱就是“I see you”,我看到真实的你,而不是出于焦虑看到的我想象投射的你。
我们真的比孩子知道的多吗?孩子吃零食,看电视,玩ipad等很多问题困扰着家长,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对孩子怎么样是最好的。有一个妈妈,她希望他儿子十点睡觉,但是她儿子 磨磨蹭蹭,喝牛奶,看报纸,因为有颈椎病,妈妈还要在睡前给儿子按摩颈椎,从10点11点,这个妈妈从始至终处在焦虑中,因为妈妈认为孩子在10点之前睡觉是正确的,对身体好的方式。在这个正确的理念下,每一个过程,她都不能享受,给儿子按摩的时候,本来可以很美妙的亲子时光,也变成了焦虑。她的儿子早上起来不叠被子,她说了很多年,孩子也不听,所以每天早上,家里的气氛都是不高兴,这真的值得吗?。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我保留了一个很好的能力,就是跟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我大学读的是物理学,我一直在挑战最短时间通过考试的记录,我为什么有这个本领,不是我智商高,而是我的学习没有被管教过,没有被打扰过。这种能力绝对不是神奇的,天赋的,它就是本质的能力。你拿一堆玉石,名表,你看小孩子会去抓哪个,他肯定抓最贵的那个。因为事物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小孩子的心理较少被干扰的,他能够直接感受事物的能量,我们说神童和超能力,这个超能力就是事物最本质的能力,为什么一般的人没有,就是被打扰了,被教傻掉了。
在说说结论式学习。我们已经对事物形成了非常多的结论,而且会把这个结论教给孩子。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小孩子吃糖的问题,如果不是孩子从小就缺爱或者被限制得太多,我没有见到孩子会主动吃糖吃到自己很难受。我给妈妈的建议就是放开你的限制。这是我自己体现到的,糖吃多了,会感觉不舒服,所以孩子干吗要吃这么多糖呢?
真正的学习,来自孩子自身的体验。体验,是滋养生命的养料。你看到了,你体现到了,我才会存在,我才会发散生命的激情。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若你经常向孩子控诉配偶,你的配偶就不会变好,而孩子会学习到婚恋=痛苦,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多少人听过这句话“你不让我管是吧,那好,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我多希望这句话成为真的,可是每次妈妈还要管我。用你的意志战胜我的意志,不可能。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乱,可以给孩子划一个空间,他的空间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久而久之,他的空间就会好多了。有很多小时候被冷漠的孩子就说,“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妈妈管管我啊,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陪我”。我们若没有体验过无条件的唉,会误以为关系只有控制和冷漠两种。我和你要么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要么就是没有关系,这样就没有真正体验过你存在,我存在。
什么是真爱?马丁布伯《我与你》是这样描述的: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这就是上帝。
规则从何而来?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当时我想的是法律说合同的主体是要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平等的人,才能定合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人,怎么跟你定合同呢?怎么跟你定一个交换的条件去执行?这是不合理条约。真正的规则是怎么来的?比如今天听讲座的人,有的人来晚了,他想坐到前面来,他不会跟坐在前面的人说,“你起来,让我坐”,大部分人不会这么说,因为这么做了你心里不高兴,我心里也不高兴。规则就是这么形成的,因为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感受,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有的妈妈问我,他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他帮忙一起刷。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人的感受的时候,它才有意义。我们说成功的人都特别地灵活,就是他们的规则是从感受中学习过来的,而不是从结论中学来的。好的习惯一定是他不受打扰的时候,内心感受的的一种状态。有没有好的习惯不重要,好的感受很重要,好的习惯一定是在好的感受的基础上才会保持下来,这种保持又不会变成一种僵化。很多夫妻离婚就是因为一些家庭的小事,我们为什么这么执着?就是我们脑子里有一些规则,就不容忍别人不遵守规则。
我们说坏习惯,坏习惯怎么办,还是什么都不做,你只能全然地去接纳它。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初中生,她为了跟他的男朋友谈恋爱,学也不上,还去酒吧等等各种行为。这个女孩已经做过很多很可怕的事情,但是她没有赌博,没有卖淫,没有吸毒,我为她为什么不做这个事情,她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乎我,为了他,我不会卖淫、吸毒。”如果这个女孩和她的男朋友被硬生生地拆开了,她可能自杀。自杀就是因为没有人看见他。孩子的任何行为如果我们想改正它,我保证100%的结果就是更糟糕,有可能这个问题是被你暂时掩盖住了,但是之后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太久了。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比如北京大兴灭门案。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爱不需要多复杂,真的是我看见你了,这就是爱。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当我学得越多,我反而越谦卑,我真不知道什么对来访者来说是最好的,我只知道这个来访者是一个奇迹,我很高兴我可以陪伴见证这些奇迹。
物以类聚,我的朋友中也有是人格障碍,尤其是以边缘性人格障碍,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还没有到要被关在精神病院的程度,但是他们的思维就像一个神经病。就是这样一群人在一步一步在没有被打扰的环境下,慢慢地走到今天,他们现在很正常,因为受过太多苦,心里反而充满了理解和爱。只要有爱和自由,所有人都会越来越好。父母不是老师,父母就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能力看见也没关系,至少不要打扰他。
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厌食、咬指甲,扁桃体发炎。一般我们要很深地了解个案,才有可能了解全面。如果孩子害怕洗澡,你可以陪伴他,一步一步地去共振他的感受,当他每个感受去确认之后,他就可以去尝试了,小孩子天生就是需要尝试新鲜的事物,那不是问题。
问:我的孩子5岁多了,但是很偏瘦,他不爱吃饭,只吃菜,我还是有点担心?
答:有可能是碳水化合物让它他的供血量增加,他会难受。他自己的身体才知道吃什么是身体最需要的。
问:我的孩子3岁3个月,他不喜欢刷牙,不喜欢这个味道?这段时间不太愿意跟朋友玩?
答:现在我看来您的孩子没有问题,你可能带他去超市选牙膏,可以和他一起进行刷牙游戏。我们生命的体验是很丰盛的,我既要体验跟你一起玩,也要体验我自己的空间。
问:扁桃体发炎问题,我的孩子3岁了,一个月大概有1到2次,跟精神层面有关系吗?孩子在人群中害怕被人关注,不想别人看着他怎么办?
答:扁桃体发炎就是一些悲伤和愤怒被压抑了。爱和恨都是同样一个情感的通道,如果你不允许表达恨,你就只能把这个通道关闭,那么爱也就没有了。任何一个情感不管我们把它定位为好的或是坏的,只要让它自由地流动,都是好的。让他表达所有的情绪。
你说小孩子怕人看到,我的推测是他想在自己内在空间的时候,家长会直接闯进去逗他玩,打扰了他。关于吃的问题,如果生病了,不该吃一些东西,但是他就是要吃,那你让他吃,不要限制。孩子的天性只要不被限制,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孩子出了问题怎么办?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讲故事可以确认孩子内心的感受,讲故事避免了想直接改变孩子的感受。
第一,全然的接纳和信任。第二,确认孩子的感受。第三,当你真的不再想改变它,它就自然变化了。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我一个智力非常平常的人,为什么从小到大都被夸聪明。为什么我现在没有孩子,但是我可以做亲子的讲座,就是因为我跟事物建立关系的本领没有被打扰。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感恩!
 


上一篇:“父母的牺牲”是对孩子的伤害   下一篇:与儿童交流性问题的技巧
分享到:
版权所有:河南领先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英协路交叉口东南角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
电话: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网址:http://www.lxzx999.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847号

豫ICP备160182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