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孩子战胜自我
更新于 2015-05-24 | 浏览次数 0
讲个连续的故事
昨天讲了一个8岁的孩子逃避作业的事儿,我说要跟孩子比耐心,让他所有的逃避办法都失效。这句话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纷纷在后台问怎么才能失效?
现在这个案例挺特别的,因为孩子家里临时有事,由舅妈带他,十几天的时间,变化非常明显。下面,我连续讲一下这个案例。
孩子改变并不难
这个8岁的孩子,我在视频上见过他好多次,很瘦,很灵活,像个淘气的小猴子。不爱做作业,畏难情绪特别重,妈妈性子急,爱催促,爱讲道理,母子俩经常因为作业闹得很不愉快。
最近孩子家里有点事情,就暂住在舅舅家,由舅妈辅导他做作业。其实,这个孩子家与外公、舅舅、姨母家同住在一个小区,一大家人关系都非常融洽,特别让人羡慕。
舅妈在整个家庭里都很受到认可,做事情很有分寸感,她因为别的事情找我咨询,我也非常喜欢舅妈的性格,每次咨询都特别愉快。
为啥舅妈带这个孩子变化特别快呢,简单说,就是因为脱离了原来母子相处的模式,这也足以证明,孩子变化是很快的。
不计较态度,只监督完成
接着昨天的说,我预测了舅妈和孩子的相处状态,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从舅妈的性格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来看,局面不会失控;第二,孩子的厌倦和逃避情绪,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定得有心理准备。
果然,第一天在舅妈家做作业就很不情愿,有一道题目是读拼音,他读了左边的就说“读完了”,舅妈不动声色地说“还有右边的”,他看蒙混不过去,只好接着读。
听写的时候,别提多痛苦了,身体都快拧成麻花了。结果5个字错了4个。舅妈停下来让他更正,明确说“更正一遍就行”,结果他更正了5遍,这是整晚上最积极的一个行为。再听写全都对了,舅妈马上肯定他。
总结一句:不计较态度,只监督完成。
不会的字,要不要查字典?
这个8岁的孩子,总是问舅妈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写,舅妈让他去查字典,他马虎地翻了一下说:“没有啊”。
这态度够气人的吧,但千万别生气,一生气就跑题了。我们要紧盯主题:这些不会的字咋办?
通常啊,要是孩子基础薄弱,畏难情绪特别重,我主张直接告诉,而且一定不要唠叨责备。如果孩子偶尔有一两个字不会,我反倒主张去查字典。
为啥这么矛盾呢?你想啊,让一个畏难情绪特别重的孩子大面积地去查字典,他会烦躁得无法形容,这时候你还指望他能记住那个字?根本不可能。相反,你不带情绪地告诉他,他反倒会有一些印象,次数多了就记住了。等孩子基础好了,我们就逐渐撤出来。
责备,会让孩子变得消极
有一次这个8岁的孩子弄撒了水,正在用纸巾擦的时候,舅妈从房间里出来。他有点惶恐地跟舅妈解释,那种紧张感超出常态,舅妈说,孩子爸妈经常随口责备他:“哎呀,怎么不小心点。”
这样漫不经心的责备,如果反复说,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撒水的一瞬间孩子就会想:“呀,被批评了可咋办?”一旦进入防御状态,逃避、解释、撒谎、狡辩,这些办法都出来了。这样的孩子缺少主动性和创造力,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舅妈怎么做的呢?她平静地告诉孩子“没事”,给了他一条抹布,孩子擦干净以后,舅妈还特意谢谢他。看到舅妈的态度和行为,孩子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哦,撒了水不会被责备,收拾干净就行。
持续不断地肯定
这一天的作业有听写,舅妈让先预习一下,孩子没怎么看就说:“可以啦,开始吧。”结果一听写还是有不会的,舅妈没有批评他,只是简单地说:“不会就放着吧,一会再记。”
接下来听写前一天不会的词,当时他一个字更正了五遍,这次就特别有底气,拽拽地说:“哼,你能难倒我?”结果全对了,舅妈赶紧夸奖他:“厉害呀!”孩子超级得意。
有一个词,舅妈从笔顺看出他写对了,就对他翘起大拇指,他很吃惊地问:“你没看怎么知道我写对啦?”舅妈故意卖关子:“我当然知道啦。”
这两天舅妈不放过任何肯定孩子的机会,没做好的也不批评,只监督完成。孩子至少有三个进步:态度在转变;正确率在提高,心情很愉快。
有了执行力,不用讲道理
在舅妈管理孩子的第5天,做作业仍然是各种磨蹭和逃避,好不容易做到最后一项,是更正听写卷。孩子说老师没发给他,舅妈让他先去洗澡。
当时妈妈也在场,直接从书包里翻了出来,原来他骗了舅妈。不过这次妈妈很克制,没有介入,只是把试卷交给了舅妈。
舅妈走进房间,对孩子说了三句话:“把IPAD给我;穿上衣服和裤子;出来把作业做完。”
小家伙演技很高,明明露馅了还在装糊涂:“啊,还要做什么呀?”舅妈指了指试卷:“做这个呀!”他尴尬地笑了一下,就开始写作业。
也许你会问,孩子都撒谎了,怎么不教育他几句呢?因为舅妈在执行层面非常坚决,孩子根本逃不过去,如果每次撒谎都失败,他自己就放弃了。
牢骚的陷阱
遇到作业多的时候,这个8岁的孩子会没完没了地发牢骚。我建议舅妈适度回应几句,然后果断停止这个话题。
有一天他一直在念叨:“我根本没有耐心做这些,我根本没有耐心,老师真烦人。”舅妈简单说:“嗯,今天作业是有点多,开始写吧。”
接下来孩子相当烦躁,情绪简直要大爆发,舅妈非常严肃地建议他休息五分钟,他有点赌气地往下写。写了一会儿,情绪也就平复下来。
对这个孩子来说,发牢骚绝对是一箭三雕: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把大人卷入进来为自己的作业负责;还能拖延时间。现在他无处可逃,只能攀登这座烦躁的山峰,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孩子战胜了自己,积累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坚定能给孩子力量感
舅妈接孩子回家,走到半路让他帮忙去路边药店买药,孩子问:为啥要我去啊?舅妈反问了一句:警察来了你能把车开走吗?孩子笑了,很麻利地把药买了回来。回到小区以后,他还主动帮舅妈把日用品提上楼。
妈妈知道这件事情很吃惊,说以前他要喝汽水,妈妈停车在路边让他去买,他坚决不去,说自己不敢。而且,他从来不肯帮妈妈提东西,叫他帮忙都不肯。
同一个孩子,完全不同的表现,为啥呢?因为大人的坚定,能给孩子力量感。具体地说,当孩子害怕的时候,坚定的态度,能让他鼓起勇气、消除恐惧;另一方面,而当孩子想逃避的时候,大人的坚定的态度,也会让他打消逃避的念头。
有些痛苦不可避免
这一天,8岁的小男孩继续发牢骚:这么多作业,一年级都没有这样。舅妈调侃他:“嗯,那幼儿园更少咧!”他马上就笑了。
对孩子来说,这一天仍然很艰苦,作业做到很晚。后来,他说要回家去睡,据说他回家后直接走进书房,灯也没开,坐在书桌前面流眼泪。妈妈问他怎么了,他说“还不是因为那些试卷”。
这场景看得我们好心疼。其实,这种痛苦不可避免。一方面,这是在清理旧账,因为基础太薄弱,他会觉得很难;另一方面,他在学习如何处理情绪。以前他不高兴就埋怨别人、设法逃避,现在这些小伎俩在舅妈那儿都失灵了。总之,这是成长的关键期,我们不要因为心疼,就中断这个学习的过程。
成就感带来真正的改变
这一天孩子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出现了少有的进步。舅妈说感觉孩子状态特别好,整个人都很轻盈,做题的时候还手舞足蹈的自言自语:“我是天才,我是天才,这种题想难倒我?哼!”
舅妈拍了一点录像给我看,恰好孩子正在指着钟表进行自我表扬:“舅妈,我以前一小时才做四五道题,你看,现在十分钟我就做了四五道题。”孩子说这话的时候底气十足。舅妈也特别高兴,据说兴奋得半夜三点才睡着。
为啥会这样高兴呢?第一,看到孩子饱满的状态,我们确信他能改变;第二,孩子体会到了巨大的成就感,这种美好的感觉,可以逐渐覆盖掉原来那种糟糕的感觉,在感觉层面改变了,才是真正的改变。
不要被孩子激怒
同一个晚上,本来数学做的很好了,舅妈和孩子都非常开心,但到了语文作业,情绪却急转直下。
原因是前一天时间晚了,留了一张试卷。这一天孩子从回家就开始铺垫,他想逃过这个作业,他先说自己很惨,后来又说老师说这张试卷不用做,舅妈直接回答“不可能”。
孩子看逃不过去,就特别生气,发泄情绪的时候,不但用橡皮把试卷擦破,甚至还把铅笔握断了。舅妈说,他本来想说孩子几句,最终还是忍住了。
孩子做完作业的时候,舅妈才意识到,虽然自己心情很平静,但脚却一直在抖。其实,当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改变的时候,难免经历短兵相接的时刻,对大人来说,不被孩子激怒,是特别重要的功课。
用肯定固化进步
这一天孩子独立做作业,舅妈没有陪他,写完一页作业他拿给舅妈看,舅妈说:“哇,你很牛啊,20分钟就写完了一页,好快!”孩子很诚实地说:“还有一道题不会做。”紧接着,又进行自我表扬:“怎么样,我聪明吧?”接下来孩子用十多分钟做完了四道题,甚至到了休息时间都浑然不觉。
最后舅妈很真诚地肯定孩子:“我发现你今天速度很快,而且计算非常准确,你能做到又快又好,说明你做题很专心”。被夸奖以后,孩子惋惜地说:“你看,这个地方我错了好几个。”
此前我重点和舅妈讨论,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孩子细致的、积极的反馈,把这个进步固化下来。有趣的是,孩子获得肯定,反倒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
感觉层面的改变才最稳定
在舅妈带这个孩子的第14天,孩子的数学作业做得很快,27分钟就做了两页,而且舅妈发现,上一周孩子计算还掰手指,这一周居然不用了,进步很大。
做完作业以后,孩子和舅妈闲聊:“好奇怪啊,以前做数学的时候觉得很麻烦,现在做得快了,大概是因为现在的题目简单了。”舅妈刚要说什么,他又说:“我骗你的,因为我一年级没有耐心做。”
这句闲聊的话,其实描述了孩子感觉层面发生的转变,我听了很兴奋。如果是言语或者行为层面的转变,都很容易反弹,只有感觉层面发生的改变,才最稳定。如果孩子内在的感觉好了,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件事情,那么,不但做的过程轻松、自在,而且做完了还特别有成就感。
奖励和交换,损害的是内在动力
咱们接着说哈,依然是这个8岁的小男孩,有个周末他做语文试卷,舅妈为了让他快点做,说做完试卷就可以玩IPAD,孩子马上确认::“是不是要把整张做完?”舅妈说“是的”,孩子很爽快地答应了。
他很投入地做了一会儿,就开始烦躁,先是抱怨试卷少印了一个字,然后又抱怨老师留作业太多。舅妈意识到,这种奖励玩IPAD的办法,不但没有提高效率,还起了反作用。
虽然奖励和交换的办法,有时候会立竿见影,但毕竟是用外力在推动孩子,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因此,我们约定放弃这个办法。我们选择用最慢、最笨的办法,逐渐让孩子体会到做作业带来的细微成就感,进而形成内在动力。
修正孩子的语气
这一天舅妈外出回来,听见孩子妈妈在那里说:“时间到了,把手机还给我。”孩子就用非常不耐烦的眼神和语气对妈妈说:“还有一点就看完了,还剩一点都不给人家看?”妈妈没吭声就走开了。
同一个孩子,对待妈妈和舅妈的态度判若两人,连舅妈都忍不住感慨:“这孩子真欺负人。”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孩子对待我们的态度,是我们教会的。
一方面,这位妈妈平时和孩子说话不注意语气,做了负面的示范。另一方面,当孩子用极其不耐烦的语气和她讲话,她没吭声,没有反对就等于默许,孩子下次还会用这样的态度。
那要怎样做呢?妈妈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想看完可以,但必须用请求的语气,否则就不能延长时间。
孩子的信任最让人感动
寒假的时候,这个8岁的孩子生了水痘,这天舅妈外出办事,孩子哽咽着给舅妈打电话,说“身体好痛”,舅妈安慰了他几句,并且答应晚上回来去看他。
舅妈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10点,但还是去看了孩子。本以为他早睡了,没想到一直在等舅妈。舅妈一来,他立刻爬起来给舅妈看,舅妈仔细看过,告诉他不要紧,过几天就会好,他听了才安心。
孩子妈妈说,之前一直催他睡觉,说舅妈回来很晚不会来了。但孩子很肯定地说:“不会的,舅妈肯定会来。”舅妈说:真是万幸,多亏去了,如果食言了他该多伤心啊。
说两点感慨吧,第一,被孩子对舅妈的信任深深感动。第二,恰当的管理,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反倒更加亲密。
不苛求行动完满
这天舅妈发现孩子在写作业,就悄悄对妈妈说:“孩子出水痘身体不舒服,就别让他做作业了。”妈妈说:“是他自己要做的。”于是,舅妈对孩子说:“哇,你这么用功啊,不舒服还记挂着作业。”
当然,后来听妈妈说,真正开始写作业的时候,孩子又特别烦躁。
怎么评价这件事呢?我们有理由肯定孩子:生病了还主动写作业;我们也有理由否定孩子:你自己说要做,又不认真做。
其实,孩子的进步到了一个很脆弱的阶段,他有强烈的愿望,但行动能力又不够,这是最让人纠结的时候。此时此刻,我们的鼓励和认可,能带给孩子力量,帮助他跨越这个艰难的阶段;如果我们因为结果不理想去埋怨孩子,也许他就彻底放弃了。
家里的改变会自然延展到学校
在寒假结束的时候,老师对妈妈说:“这个孩子在复习阶段状态很好,上课很积极,参与度很高,假期再巩固一下基础知识,下学期应该会有不错的进步。”舅妈说,“老师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开始对这个孩子有期望了。”
说实话,连我都没想到这么快能收到老师的反馈。回头看这一个月,舅妈冷静、耐心地应对各种状况,没有和孩子发生过冲突,作业完成情况也很好。
在咨询中我发现一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的进步,延后一段时间,就会在学校显现出来。所以,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或者状态低迷,我从来不主张直接干涉。当然,就算想干涉也是鞭长莫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家里认真和孩子相处,不断改善亲子关系。
用百倍的耐心,陪孩子战胜自我
关于这个8岁孩子的故事,暂时讲到这里,谢谢亲爱的朋友们,拿出宝贵的20分钟,听我唠哩唠叨,大家对舅妈的肯定和鼓励,我已经代为转达,被大家热情洋溢地夸奖一番,舅妈简直是眉开眼笑啊。
也有人问我:“为啥孩子能改变这么快?”我想:
第一,这是单线改变。这个案例很特别,我们只需要改变孩子,你会发现,只要方法得当,孩子的改变速度往往令人吃惊,如果家长孩子一起改变,就没有这么快。
第二,陪孩子改变,要有百倍的耐心。您也看到了,这个过程跌宕起伏,你永远猜不出明天会发生啥事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耐心和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改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个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