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驯养和滋养,你的关系是哪种?
更新于 2016-04-12 | 浏览次数 0
亲密关系里,有三种关系,喂养、驯养和滋养。从是否有利于双方成长的角度看,喂养的双方都没法成长,驯养关系存在成长的可能,而滋养必然促进成长。现实中,大多数关系属于喂养和驯养,是一种失衡的状态,只有滋养的关系才会形成内外和谐的幸福平衡状态,并迅速地成长。
喂养
喂养关系产生于父母"过分"的爱
他们觉得“孩子再大自己都是父母亲,都要尽到责任,不能让孩子受一点苦“,没有考虑后果,结果就是孩子的独立人格没机会建立。16岁的孩子不会用筷子,18岁的孩子还在尿床,大批的啃老族,觉知啃老才是“正常”的,独立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孝敬”的。从小父母从来都没让自己独立过,成年后自然不会一下子独立起来。
喂养方感觉被榨取,被喂养方感觉被忽视
把母子喂养的过程移植到亲密关系里,也就是父母变成了”独立方“,孩子变成了”依赖方“,也是同样的结果。无论谁喂养谁,被喂养的那一方被剥夺了独立的品质。准确地说,不是“被剥夺”,而是”各取所需“,因为在喂养关系里,被喂养方需要找个人来喂,而喂养方正好想找个人喂,双方的需求起初都是满足的,但随着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独立方因为感觉到“尽责”的长期乏味,那种被“榨取”的感觉越来越浓烈,也越来越疲惫。如果是父母,无论生活多么窘迫,照料孩子理所当然,但对于夫妻,依赖方在家享受,独立方外边遭苦受罪,就不理所当然了。于是依赖方随后会觉得对方对自己越来越没感觉,感觉到被遗弃,被忽视,接下来就是双方内在的失衡演变成外在的争执。
驯养
驯养关系产生于想要改变别人的企图
亲密关系中的双方,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对方的观点是错的。这是个可笑的想法,不妨想想辩论比赛的双方,正方和反方观点是对立的,假如对立的两种观点只有一个是对的,也就是在只有对的那个观点是被观众支持的,那么选择这个观点的辩手在辩论还没开始就已经赢了。事实上不是,因为观点没有对错,决定辩手胜败的是证明过程本身有无漏洞,思维有无盲区,论点是否充分等等。
同样将辩论正反方移植到亲密关系中,于是激烈的”辩论比赛“开始了。
“你陪我的时间太少了,整天在外边忙忙忙!”
“我陪你的时间已经很多了,我总得在外边挣钱养家吧?!”
“谁知道你在外边是忙着挣钱呢,还是忙着干其他见不得人的事的!”
“你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感受,我有什么错么?”
“你的意思是我有错了!”
双方争论不相上下,谁也不让步,都觉得自己没错,对方有错,都想驯服对方。一方总想让对方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求同不存异”,但事实是不是每个人和我们的想法一样,人都有自私的基因,这基因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由这基因表现出来的“性状”也各不相同。所以非要把对方变成“自己人”,就有点赶鸭子上架了。
人为什么想要改变别人?
其次,一方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对方,比如我们会觉得父母的观念老套,如果父母认同了我们的观念,对父母是有利的。这也许是个事实,比如我的朋友学习中医,并从中尝到了甜头,觉得有必要给父母宣传一下,但父母都是“党的人”,认为这些都是迷信,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在亲密关系里,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对她是有利的,而她却不这么认为。
对方话语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所以在亲密关系里,你不可能通过改变对方的做法来表达自己的爱,那不是爱,那是“驯养”,是“绑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无论谁驯养谁,都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比如在上面吵架事件里,妻子埋怨丈夫陪她的时间太少,其实妻子真正的需求是“我需要你的陪伴”,所以才猜测你在外边“沾花惹草”陪伴别人,丈夫也一样,话语背后的需求是“我需要你的认同和理解”,所以把妻子很少说“亲爱的,为这个家你辛苦了”这个事实以抱怨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当这种想要改变别人的企图消失的时候,双方内心真正的感受才能显现出来,如果总想要试着改变对方,总是给对方的话挑刺,就只剩下争吵,就没有沟通的机会,更别说理解到对方真正的感受和需求了。
滋养
双方即是老师,也是学生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女人爱上一个男人,男人有着对物质世界的超脱,对这个世界的人和事看得通透,是她的“老师”,两人在一起后,女人问男人“我以后的路该如何走?”男人说了方向,最后说“我借你100万,每年按照银行年息还息。这条路你得自己走,才能走出个样来!”即使在一起后,这种各自独立的精神仍然存在。当然女人也“不甘示弱”。这个男人之前从来瞧不起女人,觉得女人是“形式主义”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但最后,男人也说了一句话“我得承认,你今天给我上了一课,你让我用灵魂而不是文字去理解女人的圣洁。”
双方各为老师,也各为学生。成长的前提之一就是独立,至少不依赖,有些人生的答案只能自己去找,别人充其量也就是提醒几嘴的忙。现实中,失衡的原因是一方总是扮演老师。另一方总是扮演学生,“老师”成长就不可能了,当有一天学生超过了老师,内在失衡就会表现出来。
双方即是朋友,也是敌人
因为成长的第二个前提是开放的心,在一个小圈子里“你同我意”是成长的障碍,在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是正确的基础上,我不会排斥“异己”的观点,因为我知道“凡是我想逃避的,即是我不想成长的。”敌人角色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不同想法,表达不同意见,不是“求同不存异”,更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通过不同的想法来弥补认识的盲区,这样就会成长。又因为,没有哪个想法有正确错误的说法,所以重要的不是语言以及观点本身,而是通过这些想要表达的真实感受,“她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到背后的真实,敌人就变成了朋友。
滋养是爱的表现,“爱你的敌人”。他和你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能通过对方以及对方能通过你来成长。通过这种方式滋养对方,也许这就是真实而自然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