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家倡导快乐学习,到底「快乐学习」是什么
更新于 2018-05-11 | 浏览次数 0
当我们谈到快乐学习,我们得分清楚三个层次的不同问题:
「快乐是什么?」
「学习是为了什么?」
「学习的快乐又是什么?」
甫记得台湾的教改历程,有十多年的时间着力于调降升学关卡,部份家长、政策执行者相信考试越少、阅读份量越轻,学生压力会越小,这根本就是一种错误观念。
快乐学习不是没有压力的学习。
快乐学习是尽可能以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挫折中不气馁。
就像一个孩子今天要成为羽球界的林丹、音乐界的马友友、电影圈的李安……那一位不是经历一番辛勤、努力、挫折,然后跨越这些,才能获得更丰富的人生幸福感与成就。
在学学习的教材太简单、升学考试降低难度、广开升学之门,结果呢?
结果只是让所有人把竞争延后,延后到出社会,更激烈、残酷、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
许多没有真正学习到自主学习,懂得突破学习困境以求更高的成就感的孩子,最后很可能就是在出社会后跌上大大一跤。
你说这要怪谁?以为快乐就是不读书的学生?还是以为快乐就是不给孩子压力的家长?还是胡扯一堆,乱搞一通以求政治利益的某些政客?
01.缺乏学习兴趣,一味减压往往治标不治本
从反面来看,我们来谈谈一般所谓读书学习的「痛苦」。
或许我们不该用痛苦这样的字眼,太容易被联想,与所谓联考的压力、升学主义、学历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我们可以试图用另一种方式去说明,「达成理想,必须经历一些挑战、挫折,而我们必须坚持并尝试,突破之后,以换得更高的幸福感。」
好比在大学进行研究,你从研究中、阅读中能得到幸福感。但有些学生没办法,读书对他来说宛如酷刑,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
自主学习,从学习中获得足够的自主学习动机,与此相关连的就是适性发展。
也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然后配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建构自我。
读书苦?倘若一位学生的兴趣是成为音乐家,同样要付出相当的努力、练习等等,才能臻至更高的程度,进入更高的殿堂学习。
因而促进学习动机与适性发展的教学法,就是老师该下的功夫。
02.教育的意义要靠有效的教学法来实现
目前课程内容越多元,有点以量取胜的味道,高中已经走向类似大学的选课制。
但若没有适当的辅导,学生又怎么知道该选什么,选了当课程难度逐渐上升又容易放弃,那请问什么科目在这样的动机和自我要求下能学好呢?
另外一种迷思就是适性好像就表示每一位学生肯定有某方面的天份,甚至天才。
实际上,所谓有天份那也只是相较一般标准,还是需要相当的努力。
至于天才……天才不多,好吗。而且天才就不需要刻苦与自我要求吗?他们往往这方面更严格、要求更高。
回归教育──推行教育与受教育──的意义,首先针对义务教育,其意义是建构国民的基本学力,包括语文等方面,以及一位世界公民该有的道德水平。
其中,基本学力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指标。
东京大学教育系系主任,倡导「学习共同体」的佐藤学教授谈的主张其一就是基本学力应该提高,意味着教材应该更深而不是更简单。
因为学生学习动机不单单只是教材难易度的问题,简单就会增加学习动机。
而是透过有效的教学法引导,好比协同学习或学习共同体等方法,目的都殊途同归:增进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个人与群体共同达成学习成就,教师辅助学生从他们对问题的不同焦点与方向完成学习计划。
当学习中有困难,老师透过教学引导学生个人或透过学习社群解决问题。
在这个全球化,国际竞争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势下。一味的降低基本学习教材难度,考试难度,升学难度都是补一漏万。
让学生因为读书、做题变得容易,考试人人都考高分很happy,结果到了大学发现能力跟不上。请问这是帮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
研究并推行更有效的教学法,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容易,但这才是教育单位教育水平的真正体现。
03.挫折与快乐、压力与努力,它们并不矛盾
以德国为例,他们的高中生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高,在于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到足够深的基本学力。
能做到这一点,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进而获得学习乐趣,而不是透过低难度的环境,造就表面轻松愉快的学习情绪。
再以美国为例,我国高中多元课程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好比有的高中已经有多国外语可选修,但给予更多选择,同时更要以严格标准把关。
美国高中生想要进入常春藤盟校,想要读自己想读的大学科系,高中就得选修并通过指定科目,优秀的学生甚至能提早修AP,相当大一二程度的课。
多元不离竞争,也更强调学生个人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也更充分显现学生必须爱自己所学,认真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幼儿园可以选公立的或领教育券选私立的,小学国中接受义务教育,养成基本学力,并透过各种学习法学到自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型态,摸索自己的兴趣。
高中考明星学校或和75%的人一样读学区高中,因为转换职业学校容易,普通高中不喜欢可以改读职业学校看看,并选择跟想就读的大学或考证照有关的课程学分。
以上是理想情况,但问题就是:
- 教材太容易,教学法单一而无法真正建立学生足够的学习动机与习惯,进而基本学力又不够充足。
- 因为评分制度变成三级,加上考试难度低,造成鉴别度不够,学校、科系的学生程度差异甚大,反过来影响教学。
- 致使学生的能力与认证,与整体社会竞争环境脱节,对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大打折扣。
04.结语:不要迷信
迷信特定教学法能适用不同学科和学习阶段,如同把「没有压力」等同于「快乐」,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误认知与偏见。
努力、竞争、痛苦中磨练自我,这都是免不了的人生道路(少数「幸运儿」在此先不讨论)。
不要误解那些美好的教育理想与理论,多花点时间了解思想家的原著,而不是听信那些加油添醋的发言、新闻和X论。
然后好好面对社会的现实面,才不会真的把孩子教成承受不了压力,又缺乏上进心,出了社会还一心以为可以当一辈子小白兔的部份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