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那么多“别人”,自己在哪里?
更新于 2017-09-13 | 浏览次数 0
01
来访者W是一个20多岁的男孩子,有着阳光的笑容,礼貌的谈吐。他找到我的时候,很认真的给我诉说他的烦恼: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关注的重点都是别人的看法。我会停不下来去想--我这样说别人会怎么看我?别人的笑是欣赏还是嘲讽?他说的话是真实的想法吗?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下意识就会说什么都很客气友好,不自觉地就会保持微笑,但是却很难觉察自己真实的情绪,我只会担忧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无聊,无话可说,觉得我没意思。
听她说完后,我忍不住问他:你眼中那么多"别人",自己在哪里?
他沉默了良久,告诉我:我潜意识里似乎是以别人为中心,做事的动力来自于满足别人的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成就感,这样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后来,W告诉我,不仅仅周围的人的想法让他纠结和苦恼,随着关注的各种微信公众号增多,大量的鸡汤文励志文心理学理论,结果反而感觉把自己束缚的越来越紧。因为在他看来,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观点,这让他更加摸不着头脑:刚刚在内心创建一个所谓的"好"的标准准备去模仿,没多久又看到相反的声音觉得这种方法也可以让自己更好,到头来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迷茫--我到底应该怎样做会变得更好?
02
有过很多来访者,他们给我诉说过相同的苦恼:因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以至于陷入自己的想法中无法自拔,在应对他人时表情和反应和理想中自己需要塑造的形象越来越远。这个过程中,自己行为,对方的反应都成了自己提前预设的内容:
"我这样做对方肯定会觉得我很紧张很奇怪,会不喜欢我吧。"
结果也会朝着他自导自演的戏码去发展--"看吧,我的确表现出很僵硬,整个谈话和尴尬,朋友肯定觉得我糟透了,我就是这么没用。"
这是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看吧,并不一定是你表现有多糟,而是在和其他人交往前你就给自己预设好了剧本,结果自然"如你所愿"。
也不必非要去改正什么,带着这样的习惯你照样可以更好的交往。
首先,稍微改下你剧本的走向:我就是幽默感比较差,但是我真诚啊,所以总会有别人接受我喜欢我吧。带着这样的自我实现预言,你关注最多的别人也会给你理想中回应。
其次,试着用心的去关注别人,而不是你心中的别人。看到对方的真实反应,而不是你自己想象出的别人的反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关注你自己的感受,表达你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这句话看上去很烂大街,可是做起来的确很难,但是我知道,只要你愿意去尝试,你可以做到的。
03
继续说那个男孩子的故事。
咨询两个月后的一天,他很高兴的告诉我,他代表学校参加一场全国高校的创新项目分享活动,他可以坚定的介绍自己,他可以认真投入的分享自己组的创意成果,他不再期待别人的认可,不再预设别人的反应。
那一刻,他只是想着好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没有了以往的紧张和担心,好像全世界剩下的只有自己。结果,他收获了全场的欣赏和掌声,那是一种真挚的认可。而他自己,终于感受到了内在的力量,也终于找到了那个又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期待是一种力量,愿你我一同带着期待前行。
【根据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