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指南:不敢活出“攻击性”的人, 活得
更新于 2021-08-27 | 浏览次数 0
01
你活得累,因为你缺少攻击性
我有一个同学,他属于老好人的那种。只要同学有事求他,他一般都不会拒绝,即使有时候自己有事真的忙不过来。
比如,拿个快递啊,打印份东西啊,交什么东西啊,他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
他都会说,“好”。
有一次,同学请他帮忙制作一个PPT,因为他PPT做得蛮好的。
他答应了。
可是他当时自己的事也很多,学生会的事,班上的事,社团的事,然后一下子把这件事给忘了。
那同学问他PPT做好了没有?要马上交了?
他才恍然大悟,忘记了!
结果他同学就生气了,
“不行你就别答应啊,我以为你能做出来。马上就要交了,怎么办啊?还不如我当时自己做呢!”
他委屈巴巴地,却又没地方诉苦。
其实,他本可以拒绝的,但是他偏偏要做个老好人,没有拒绝的攻击性,于是既麻烦自己又耽误别人。
其实有很多人都像这位同学,不懂得拒绝,最后总在生活学习上吃尽苦头,最后还要招人抱怨。
我们每个人的首要任务就是:
尊重自己的感受,先把自己照顾好,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有边界感。
也只有这样,别人才能更好地尊重我们。
02
什么是“攻击性”?
我们知道,谁都不好惹,包括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攻击性。
攻击性,不是很多人误解的骂人、爆粗口,而是敢于为自己发声、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敢于拒绝、敢于表达、敢于创造、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特立独行,即敢于做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见"老好人",感觉他们从不发脾气,但那是真实的他们吗?当然不是,因为谁都有攻击性,不可能事事都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他们一样会有愤怒,只是没有表达出来,甚至他们都觉知不到。
就像那些讨好型的人,他们忘记了为自己考虑,只想着自己付出,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只是讨来的好,并不是真正的好,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好。
因为习惯讨好的人,是没有自我、没有原则、没有界限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也没人愿意和这样的人建立深度关系。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就是讨好型的人。
小时候为了讨好父亲,习惯做鬼脸,结果落下后遗症,一紧张就会做鬼脸,导致自己很多场合尴尬不已;
长大工作后,不敢为自己利益争辩,委曲求全,失去工作;
恋爱后,更是没有自我,爱得卑微,最后过完了自己无聊的一生。
03
为什么有人不敢活出攻击性?
不敢活出攻击性的人,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前面说了,每个人都有攻击性,谁都不是好惹的,但为什么很多人不敢表达攻击性呢?
答案是他们害怕,而害怕的背后就是在保护自己。
就像松子,她不敢和同事争辩,宁愿为了学生失去工作,就是担心对方不高兴,或害怕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在保护自己。
那么,具体来说,不敢活出攻击性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其一,他们害怕孤独
松子从小就希望得到和妹妹一样的爱,只是妹妹生病,父母更偏爱她,而她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向父母提要求,或许就是害怕父母不高兴,对她有意见,进而更加孤立她,这就是害怕孤独。
在一段关系中,如果我们提要求,或拒绝,就会面临着失去这段关系的风险,而和一个人断了联系,就会感到孤独,所以不表达攻击性的好处,就是不用面对孤独的可能性。
其二,他们害怕被惩罚。
那些不敢活出攻击性的人,除了避免让自己感受孤独外,还是害怕被惩罚。松子当时不敢拒绝作家男友的要求(让她出去卖身赚钱),一方面害怕对方离开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对方打骂自己,而这些担忧,其实就是害怕被惩罚。
当我们攻击别人时,很可能反过来被别人攻击,所以才会忍气吞声,伪装成"老好人"。
其实,不敢活出攻击性的人,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害怕不和谐等等,但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理由,不敢活出攻击性的人,就是不能为自己而活的人。
04
活出攻击性,你才算真正为自己活
我们要为自己而活,就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就必须活出攻击性!
当然,活出自己,并不代表我们要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的人,而是在任何时候,处于任何关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
很多人都担心人情世故,考虑交际关系,会不会得罪人”、“会不会显得我不够意思”、“会不会让他不开心”……
其实大部分人往往忽略了重要一点,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一次拒绝而变质。那些舍得让你为难的人,本身就不会成为你的朋友,他们也不值得你在意!
没有攻击性的人,就是一块没有磁性的木头,不会被其他人所排斥,当然也不会吸引其他人。
很喜欢一句话: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要我委屈自己成全你?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需要叫人——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气才会顺!才不压抑自己!才能停止自我攻击!
武志红说: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常见的代价就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因为做好人太累,而做一个真实的人才自在且充满活力。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不好惹的人。
只有你让别人觉得你不好惹的时候,你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