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领先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英协路交叉口东南角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我的位置: 首页 > 心理障碍 > 失眠 >
失眠

「失眠症」和心理因素有关系吗

更新于 2020-04-21   | 浏览次数 0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美国成人约30%-50%患有失眠症,我国则有约10%左右的成年人患失眠症。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缺乏睡眠,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伴有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心,身体不适。

 

 

01

影响失眠的常见因素

 

常见原因如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如情绪焦虑、抑郁,睡眠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可概括分别如下。

 

 最初的失眠体验是失眠症形成的关键:

 

最初常是由于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包括人际冲突,信任危机,缺乏社会支持,对他人的依赖得不到满足,不适宜的防御手段等,这些负性情绪引起患者在上床后感到难以入睡时,常常想到不足的睡眠对健康工作和人际关系不利,结果常导致入睡前紧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质量下降,这种体验又导致以后的睡眠周期的完成障碍,这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首次体验,常影响以后对同类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人格特征:

 

初次出现失眠症状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在演变成失眼症的过程中,其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人格特征倾向抑郁、神经衰弱、癔症对外界压力是内化,而不是外倾或发泄,将愤怒不安转向压抑与自责,而不是攻击或敌对,失眠可能是一个内化心理冲突的结果,这些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导致情绪唤醒,依次在睡眠期间生理活动加强,失眠随着慢性情绪加强而发生。

 

年轻患者主要表现为易烦躁、紧张、神经过敏和强迫思维,中老年患者则表现为失望和无助,精神运动迟滞,这些人格特征既是失眠症的一个诱因,又是经历长期失眠痛苦后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认知行为模式。

 

 失眠症患者的认知特征:

 

对睡眠的过分关注,强求睡眠时间的刻板化,甚至认为睡的越多越好,对梦的紧张,失眠过后就卧床休息。

 

睡眠感缺乏又称为相对睡眠感觉剥夺,对已经过去的睡眠出不正确的判断和错误体验,为了证实自己睡眠不足,常过分关注自己的睡眠情况,对不足的睡眠极易引发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再度影响睡眠,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入睡前对睡眠的认知态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焦虑对失眠症的生理心理影响:

 

“失眠给我带来的痛苦太大了",这是许多患者经常说的,他们抱怨失眠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的不适应状,有研究证明,过分关注失眠会影响白天生活质量的患者要比认为失眠不影响白天生活质量的患者症状要重,痛苦明显。治疗效果要慢,情绪焦虑能引起人体代谢活动增加,这种生理化活动加强,影响了人的睡眠。

 

总之,失眠症不单单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的效果,因此,长期服用各种安眠药物,只能使失眠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达到纠正,反而长期会形成心理依赖。所以,心理治疗,对改善失眠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 

 

 

 

02

正确消除心理疲劳

 

人们通常把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心理疲劳两种。

 

前者针对体力劳动而言,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疲倦无力等;后者指脑力劳动而言,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等,是用脑过度的信号。

 

出现心理疲劳的感觉,是人体对继续工作的抵触,疲劳信号揭示机体已经需要休息,需要调整和恢复,应该停止工作,以睡眠或者娱乐、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等积极方式促进大脑功能的调整。

 

此时,若强制大脑继续工作,则会加重心理疲劳,造成脑细胞的损伤,或使脑功能恢复发生障碍。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喜欢采用各种脑兴奋措施来消除心理疲劳感,以继续完成工作。如大量抽烟,以酒助兴;西方人则喜欢抽雪茄、饮咖啡等来振奋自己的神经。

 

但是,除非所用的方法确实能够改善细胞的生理过程,促进脑细胞疲劳的恢复,一般这类方法并不可取,反而会加重心理疲劳,损伤脑细胞,对机体十分有害。

 

因此,要消除心理疲劳,重在劳逸结合,体脑结合,最关键的是科学用脑,顺应大脑活动的生理节律,尤其是不可以长时间以各种强制手段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脑的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及时消除心理疲劳,一辈子注重脑保健是至关重要的。 

 

 

03

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治疗失眠症

 

持续性原发性失眠症(PPI)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并非由躯体疾患或精神疾病所致,普通人群中约5%患有此病。大多数患者有睡眠维持性失眠,即夜间难以持续睡眠。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是使用镇静-催眠药或抗抑郁药。


弗吉尼亚医学中心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为了检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采用放松训练和安慰剂对照,进行随机、双盲临床研究。受试者为1995年1月至1997年7月间就诊的75例PPI病人,平均年龄55.3岁,平均病程13.6年。


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病人),分别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RT)和安慰剂。患者在门诊治疗6周,6个月后随访检查。用多导睡眠仪和睡眠日志监测总睡眠时间、睡眠中期和末期觉醒时间(WASO)以及睡眠效率。随机尿样检查排除病人私自使用催眠药的影响。


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治疗PPI,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睡眠的作用比RT和安慰剂大。例如,睡眠日志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组病人WASO平均降低54%,而RT和安慰剂治疗组病人分别只降低了16%和12%。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组病人睡眠和主观症状更趋正常,平均睡眠时间超过6小时,中期WASO为26.6分钟,睡眠效率为81%。而RT组病人中期WASO为43.3分钟,睡眠效率为78.8%。


研究者认为,由于大多数慢性失眠病人存在睡眠时间过短问题,这一研究结果值得高度重视。但该研究病例的高度选择性可能会限制结果的普遍应用。 

 

 

04

为什么心理因素与失眠密切相关?

 

心理活动能影响躯体功能和健康,这一事实早已被证实,研究表明,大脑高级活动过度紧张可影响到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之出现病理过程也被大家所接纳。

 

而近代的社会环境变化能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也被认可。

 

当来自各方面的应激因素,如生活的打击、学习和工作的紧张、未遂的意愿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使人体产生一种心理生理反应,如此便可激活机体的功能,使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超过限度的应激,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社会刺激,能使机体某些功能,产生连续性偏高,导致神经递质、内分泌等系统的多方面功能异常,造成大脑或某种器官的功能障碍。

 

大脑的功能调节失常,常易出现失眠及躯体的症状。因此,心理因素与失眠密切相关。 

 

05

长期失眠会使人“发疯”吗?

 

有些人把睡眠问题看得过重,要求自己及家里的其他人一天必须睡足几个小时,否则就认为是睡眠不足。

 

还有些对睡眠本质不了解的人,把睡眠问题看得更重,认为长时间睡不好就会使人“发疯”。

 

这些人稍有入睡困难,或者有几天没有睡好,则就会变得十分紧张,也正是由于把睡眠看得过重,而使大脑的警觉程度大大提高,于是也就发展成了真正的失眠症。

 

这会因精神的过度紧张而影响正常的睡眠,较长时间的睡眠不好,反过来愈加影响正常的睡眠,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长时间的睡眠不好,真的会使人“发疯”吗?

 

回答很简单,单纯的失眠不会使人“发疯”,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发疯”是精神病,而失眠仅是一种睡眠障碍,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精神病患者,大多数在早期有失眠现象,这是精神病的一种早期症状,是由于精神病造成的,而不是失眠造成精神病,而且在精神病的早期除了失眠症状之外,还存在有其他的一些精神症状的。因此这种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上一篇:这可能是你经常失眠的原因_郑州金水区心理咨询   下一篇:焦虑失眠怎么办?河南领先心理咨询见效快:绘
分享到:
版权所有:河南领先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英协路交叉口东南角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
电话: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网址:http://www.lxzx999.com/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847号

豫ICP备160182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