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想,也不需要讨好任何人
更新于 2016-05-23 | 浏览次数 0
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
这是哲人的深思,以警醒世人。地狱的反面即是自由。与其坠入他者所造的地狱之中,不如活在自我的存在里。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也不必去解释。
然而,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去在意他人的看法,这有时合理且正当,有时却又近乎病态。似乎芸芸众生都无法逃脱地狱烈火的炙烤。
你这样,就叫做过度讨好别人
下面是10种迹象,会告诉你是否你已经开始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1. 你不知道如何拒绝
别人请你帮忙,或者是突然闯进你的生活中,强占你的生活。你真的需要知道如何拒绝这些对你的幸福无益的人,因为拒绝和接收一样重要。或许你不想让别人失望。但事实上,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你就不应该关注外在,应该关注的是内在。
2. 你不设限
意思是说对自己,对他人设限。你的生活不是任何人都能进来玩耍的公园。你应该能够设限,如果你真的不想太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3. 你关心别人的言论
你想知道别人如何看待或者谈论你。你浏览杂志,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几乎成了一个病患。你没有能力忽视传言和评论。相反你让别人拥有主宰你的想法的能力。
4. 你总是充当受害者
你想要这个世界都在意或者同情你。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你就会大声抗议,因为你觉得世界应该听你的,并分享你的问题。
5. 你总是取悦他人
你总是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同,但是你并不能取悦所有人。你只能取悦你自己。虽然你很享受这样做,但是你只是给别人主宰你的行为和思想的工具而已。
6. 你寻求关注
你想要被关注,并吸引他人。你不知道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是不可能的。然而你一直努力地做出行动让所有人都朝你看。
7. 你犹豫不决
你不知道如何下决定。你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大多数时候,你宁可等待,听别人的意见,再做决定。
8. 你不顺从内心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会告诉我们“是”还是“否”。当我们过于在于他人看法,我们就会忽视内在通常会告诉我们的决定。
9. 你总是保守行事
你不想让任何人因为你的作为或者言语而受伤。你也不想引发负面情绪,让别人难过。你总是保守行事,活在束缚中。这些安全区域证明了你不愿意冒险,也不愿意冲破规矩
10. 你总是自负
你夸大对自己的赞美,有时候会过于公开你的美誉。你喜欢谈论自己,并且让所有人都听你说话。不管你是不是房间里说话声音最大的那个,或者是极力试图证明自己是最聪明的,你这样做只会让他人知道你而已。
为什么我们要讨好别人?
我们为什么会受他人的目光所裹挟?为什么会在意他人的看法?彪悍的人生真的不需要解释吗?
无论如何,了解一种心理现象背后的机制进而了解自己,才能对哲人的智慧有所回应。
讨好是一种关于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的策略。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在1959年提出过相关理论,指出“印象管理”即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这一过程背后透露出,个体试图以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用文化心理学中的“自我的边界”同样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学者汪凤炎在 《中国文化心理学》一书中谈及,中西方人讲的“自我”在含义上不尽相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含义的大小有差异。西方人讲的自我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的自觉与反省。中国人对“我”的界定则宽泛得多,不但包含个体我,还包含形形色色的社会我。
二是西方人对自我的理解侧重于自己对自己的独立认识;中国人则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理解自我,在中国人心中,没有与他人的交往也就没有了自我。
香港学者杨中芳表达了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他认为,中国人倾向于用“自己”来代替“自我”的概念,“自己”不仅包括了本人,还包括了“自己人”。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在意他人的看法
为什么我们会希望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地评价呢?
著名心理学专家HaleS等认为,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最频繁和最密切的社会基本单位,儿童的内在自我价值感主要是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很少获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即“无论我做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是爱我的”。很多人在小时候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和自己的外在表现息息相关的。
比如:“如果我考了第一名,那么我就是个好孩子,我的父母就会爱我;如果我考砸了,那么我就是个坏孩子,我的父母就不再爱我了。”
因此,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我们一直都陷入在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评价中,我们一直被这样外在的评价束缚着。虽然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建立内在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儿时的习惯被沿用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更为可怕的是,成人的世界更为复杂,很多时候事情是没有评价标准的,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下一个行为会得到怎样的评价,这种失控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恐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莫名烦躁恐惧的部分原因。
自己就喜欢“委己待人”,怎么破?
我们找到了在意他人看法的合理依据,但生活中总有人因为太在意他人看法而深受困扰,根据黄怀宁的观点,这种困扰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别人情绪与行为的敏感;二是对自己行为与情绪的压抑,以让外界满意。”
纠正的方法可以从认知自己的情绪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并将控制点慢慢转移到内部来。
许多人内在的情绪和感受是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包括他们自己。所以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习自己看见自己。这个步骤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情绪来临时,什么也不做,只是深呼吸,安静下来,然后试着去分辨自己的情绪分辨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刚才的情绪是什么?烦躁?自卑?愤怒?”。
认识自己:
当我们可以分辨得出内在的情绪和声音时,就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和自己对话。“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绪,我希望得到什么?”“为什么我希望得到这个?”“为什么我需要他的肯定?”总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问自己现在追求的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更加看清自己。当对自己有了可观的认识后,我们面对别人的评价时就不会那么的盲目那么的激动。
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要情绪上自由表达,自由宣泄,不卑不亢,向外泄而非向内压。
有情绪是正常的,“表达情绪”不是“发泄情绪”,只有当你恰当地讲情绪表达,让别人了解你正处在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中,他们才会体谅和支持你。而对于你而言,你的情绪能在山洪暴发前得到有效的遏制,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即便你勉强压抑住了自己的情绪,对方也能从你的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言语或者语气中的气压中看出不对劲来。与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不如敞开心胸坦诚以对。
更重要的是,拼命的压抑自己,伪装自己,你的灵魂难道不觉得委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