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人,究竟有一个怎样的灵魂?
更新于 2017-11-27 | 浏览次数 0
一周总有那么几天,觉得自己是废材。
工作不想做;零食也不想吃;电视也不想看;游戏也不想玩儿;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觉也不想睡,早上起来能做什么......
这种跌入无边深渊的感觉,看起来十分令人心疼。
如今,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抑郁了。
很多人不是抑郁症,只是感到了越来越多的抑郁情绪。(注:也有很多的确是抑郁症,需要进行专业诊断。)他们拖延,没有耐心,无精打采,无聊,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从社会层面来说,这样的“自觉抑郁”的人群,已经成为一个今天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人群。
02 抑郁,是一种“屌丝”病?
我的朋友小A,北京著名高校毕业,家境一般,所以他从小知道要靠自己努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好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然而,他有很强大的恐惧,对金钱的恐惧。他找了一份广告销售的工作,住进了城中村,上班下班挤地铁,中午吃盒饭,晚上通常回去煮个面条敷衍一下,也不敢有太多的社交活动,给女朋友买礼物也抠抠索索……就这样省吃俭用,一个月的工资也所剩无几,每当路过街边房产中介的时候,总会被北京的高房价刺激一下,不知道何时才能成家立业。他说,他曾经是大学社团的社交红人,如今常常不想出去见人,只想在家里宅着,看看剧。他有一种严重的理想丧失感,与成功的神话相对,这种丧失感,叫做loser恐惧。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很少有人能实现它;同时,这个社会又是成功者通吃的;这让大多数还在奋斗中、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梦想的人,都确认自己成了失败的人。
鼓励自由竞争、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驱动人们成就自我,然而其反作用力是把我们也甩进了对平凡、对失败的强烈否定中。有多少对成功、对财富新贵的宣扬,就有多少自我否定和自我苛责。
我们的周围没有几个人是对自己满意的。这种自我不满意有两种方式可以发泄出来,对外是社会暴力事件上升,对内是自我否定。长期自我攻击、过度消耗后,一个人自然会变得抑郁低落。
03 抑郁,是中产的“病”?
我有一个朋友B,她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子。从小到大都一路名校,出国留学回来找了一份银行的工作,年薪很高,衣食无忧,可以说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都为她骄傲。只是近来有人开始催她找对象了,可她一想到:自己要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公,不好也不坏,就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变成养儿育女的中年妇女,日如一日,年复一年,她就觉得无趣无聊!她连自己都没找到,怎么能确认结婚的意义?猝不及防地,她抑郁了。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代表某种控制与失控的角力。
一艘无比“正确”的人生航船突然改变了预定好的航向,看起来意外,然而这可能是一场“酝酿已久”的逃亡。 假性自体,是指我们为了取悦他人,而发展出一套跟世界相处的方式。
有些人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想获得外界认可,按照社会“正确”的标准,形成了假性自体:活成成功、可爱、幸运的人。然而,人是各个不同的,套进同一个“优秀”的标准里后,代价来了:一方面他们对于自己的优秀成功没有任何愉悦感,行动的意义只在于无意识地要操控别人对自己的感觉,让自己看起来优秀。一方面,他们逐渐与自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
这种抑郁,是深层次的自我矛盾显现,可以看作是自我价值的失落。因为长期连接不上生命力的源头,所以生命形态变得枯萎,隐藏起来大量的愤怒。
弗洛姆在《精神分析与禅宗》中说:
“人追逐理性主义,已到了使理性主义变得完全非理性的地步。”在越来越理性地追求趋利避害、追求正确时,很多人会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作为满足他人要求而“被爱”,于是陷入了抑郁。
04 抑郁,是对快乐的过度执着
一对父母来精神病院探望自己的女儿,他们的女儿刚从自杀中被医生拯救回来,这对父母非常担心自己的女儿。
他们是这样说的:
“对不起,医生,我们的女儿一直非常优秀,我们想不通她为什么会这样,麻烦你尽快治好她,让她回复‘正常’吧!”父母是真担心,但是他们也为我们示范了家人如何让抑郁者更抑郁的最短路径。
当他们呐喊“你一直很优秀,怎么可能这样呢?”他们不知道对于抑郁者来说,最需要得到的是被允许!人人都可能抑郁,抑郁了就可能想自杀,这后面有复杂的心理因素。
抑郁,没什么好羞耻的,我们追求快乐,但也要允许人不快乐。面对家人朋友的抑郁,很多人不是感同身受,首先想到的却是想“否认”,其次是“羞耻”,请医生赶快解决掉这个“问题”,赶快回复到出现问题之前。
其实不快乐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一直都在。只是当我们在这个社会中被告知应该“乐观”,应该积极,才是正确的,消极的情绪就被对“正常”的追求掩盖了,而也许当事人,曾经花了巨大的力气来维持这种正常。
其次,这里还有对精神失控的恐惧。人们对身体的疾病更能接受,对精神方面失控感到很大的恐惧。因为身体有病好像一台机器坏掉了,至少它是客观的;而人们往往把精神的我认为是自我本身,所以,精神世界不受控制,就有一种“我不像我,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羞耻。
不但周围的人,甚至抑郁者也会自己对自己说,“我不正常。”、“我需要赶快好起来!”于是,抑郁感的痛苦是一层,对抑郁痛苦的羞耻、拒绝是第二层,两者叠加造成了苦中苦。
05 抑郁,是一种追寻和未做出的和解
小c最近也说抑郁了。她说自己是一个找不到人生意义的人。行尸走肉一样上班下班,结婚生子,人生就是按部就班,然后,生老病死一个都避不开。她不满意周围人的人生,她认为老一辈是没有自我的一群人,而同事们则是没有梦想的人,或者他们选择忘记梦想……她知道自己不想成为其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她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所以渐渐抑郁起来。只有她知道,抑郁中的孤独,其体验如此之深,却无法言说。 她在深夜写日记,她追寻哲学、宗教,痛苦焦灼地需求一个答案。
是的,不可否认,忧郁中也有一种审美的快感。人们会被懒散、忧郁、内向、消极的一些性格气质所吸引,人们也会因为忧郁中的深刻和孤独,感到自己如此不同。如果这叫“受益”,那就是抑郁如此深刻地连接到了无意识的自恋(非贬义),它将更多的关注收缩到了自身。
很多敏感、聪明的人对自我感、意义感的需求大,但是又对如何在现实环境中达到这点感到困惑,所以,在一种困惑的人生状态中,感到挫败,陷入低潮。
如果只是为三餐而奔波,意义的追问不会打扰我们,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极度渴望自由、自我实现时,无力感也增加了。追寻与困惑总是相辅相成的,比起看作“缺陷”,有些抑郁应该看作是一个过程。在困惑中追寻,领悟,然后找到一种真正的自我和解和生活方式。
06 让抑郁的人,有地方安放自己的心灵
抑郁的人最怕的是周围人这样说:
“别没事找事,生活不是挺好的么?”
“你就是玻璃心,文艺青年,别想那么多了。”
“你只是有小情绪,太闲了,找点事做。”
然而,抑郁不是以上说的种种——它只是发生了,连当事人自己也控制不住地发生了,并且深刻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孤独无力。抑郁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它更代表一种无法沟通的心灵生存困境。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困境,而不是将它定义为“不正常、失败的、不够乐观的、失控的”。一个抑郁的人,可能一开始表现的是对困境的焦虑,后来内在焦虑久了,人消耗大了,人们就会保护性地进入低落模式,关闭了一些对世界的热情,就抑郁了。
只有真正理解了自我的深层悲伤,即某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长期受阻,才能走出阴影。同时,抑郁也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快速变动的世界,一个不断被迫被焦虑推动去实现社会理想的人。它由抑郁带来的无力感也能帮他屏蔽一部分竞争,保护自己不受更多的压力,保证自己对竞争性焦虑有一个平衡。
抑郁的你的确是孤独,但其实,在精神世界的无法沟通方面,人人都有难以言说的痛苦。在某个程度上,人人都是一样的独行者。
不妨这样想,如果,抑郁不是我们的阴暗面,而是我们的朋友呢?如果接受抑郁,可以使我们自己进一步了解自我呢?
荣格把人的阴影自我比喻成肥料,又脏又臭,但是却可以让我们种出的花朵更好,更漂亮。了解那些放入潜意识的自我攻击,了解是什么那些让我们陷入长久悲伤,最终你会发觉更多面的自己。
抑郁,最终不会是你的标签。你并非完人,但可以选择允许自己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