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闭儿童的语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更新于 2014-07-03 | 浏览次数 0
如何培养自闭儿童的语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自闭症儿童一般说来,言语发育迟缓。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奇特、言语的可懂性差。主要表现为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发展很缓慢,他们不能及早地正确理解别人所说的的含义,或者是模棱两可,或者是断章取义;同时对语言结构掌握很差,只能讲些简单句、情景性的句子,句子结构极不完善。这一切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二部分。一是语言理解的能力,二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两者的关系中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深化。为了要增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
一、首先要加强自闭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懂得过程 :
首先第一步就是对简单言语指令的理解,简单言语指令包括:(1)站起来(2)坐下(3)拍拍手(4)跺跺脚(5)摸摸椅子(6)张开嘴(7)点点头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各种方法利用教具和实物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对不动声色言语符号尚未掌握儿童,应先形成对言语符号的理解,使其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的语言符号。可从单音开始,符号与事物统一等等。通过图片(或实物)、手势符号和言语符号等相结合的方式,如对“洗脸、抱抱、喝水、睡觉”等日常用语的理解和模仿。
其次对于已掌握一定的言语符号的儿童则要进行扩大词汇量训练,循序渐进的逐渐导入更多的词汇,多以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的开始,并加强词汇的扩展,初期由名词导入。进而学习动词,形容词等,强化空间方位词、大小、多少等词汇的理解,能理解物品的功用等。
再次当儿童的词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步让儿童理解两步指令,如对:妈妈拿杯子喝水。等两词连续动作句式的理解,并提供儿童选择与学习类似句式“谁拿什么做什么”,如:扬阳拿梳子梳头发。老师拿笤帚扫地。妈妈拿铅笔写字等等类似的句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强化这个句式。使学生在感知和模仿的过程中理解语言。逐渐向完整句式的理解过渡。
然后在理解简单句子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复杂的句子和语法。比如在学习了“什么怎么样”“谁拿什么做什么”“做得怎么样?”的句式以后,我就把这些有连续性的句式结合起来去理解一个情景。通过一些连续性的图片或者动作来再现这些情景,体会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描述“地脏了,老师拿着笤帚扫地,扫得干干净净”这个情景时候我设置了三幅图片,分别让学生理解每幅图片的意思,老师再把三幅图片按顺序进行表达。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表达同时拿起相应的图片并按顺序放好。过度到让学生独立地排序,如果排对了说明他理解了这三幅图片之间的联系。最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去做扫地这件事情。达到语言理解与行动的统一。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为过度到语言的表达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最好是能透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在游戏的过程中,配合简短、清析的语句,将孩子在从事的活动说给他听,如:妈妈帮小明穿衣服、水开了,爸爸灌水、娃娃搭公车、头发长了,妈妈带我去理发等等,也就是把实际的动作与语言的配合紧密结合起来,帮助自闭症儿童了解语言的实质义意。
二、培养自闭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一个复杂且因孩子而异的长期历程,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手势语言进行表达训练(如食指指物等),逐渐导入言语表达训练,同时建立有意义音的表达,起初由已有的单音开始,同时可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训练过程中还注重儿童对语言符号能进行有意义的表达,并注重主动、流利的交流表达,能正确使用有意义的单词。开始需从事物名词开始引入,动词、形容词要按照接受信号的情况而定。过程中也可渗透叠词的应用,视儿童对语言的使用情况,可结合老师的提问方式进行单词表达,或逐步向两词句表达,如:“妈妈吃”,“洗香蕉”等,直至更高级的句式表达过度。当儿童的表达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培养儿童主动表达和询问表达能力的发展。一般的训练进阶如下:模仿动作(训练视觉注意力)→听口令做动作(视觉与听觉的配合)→叫名反应(训练听觉注意力)→强化发音→仿说单音→仿说单字→仿说词→仿说句子→自动说→练习简答→使用人称代名词→简单对答→叙述。
(一)培养和激发孩子进行语言表达的欲望和信心
1.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策略是鼓励。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从发现他们的优点入手,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不断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不放过一个微小的动作,只要是行为意义积极的,都可用“做得好”、“你真行”、“你真棒”等语言进行鼓励。
2创设成功的机会:
对于语言发展特别迟滞的孩子,适当降低标准,使孩子有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使孩子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当孩子获得点滴进步时,则可适当地夸大孩子的进步,因为孩子能有进步,对他来说是不容易的,老师的夸奖“进步真大”能调动孩子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使孩子期望自己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创造语言交流的情景,培养语言发展的土壤
1如果孩子用非语言方式表示她想喝水,不要因为她指著杯子就给她。相反,把一瓶关得紧紧的水给她。看着她,等待,你不要说话。等她来说要求你打开,或者他用语言表示请你帮忙时才帮她打开。
2 如果孩子想楔子,给她纸但是不给她笔 (或者给她笔,但不给纸)。看着她,并等待。目的是提高他的主动语言。如果她不说话,把她要的东西拿起来给她看,(这是视觉辅助)你还是不要说话。直到他说了他要的东西,再给他。
3 他想吃他喜欢吃的东西,只要他认识那东西你就不要随意拿给他,要举在他眼前,直到他主动提出要求并用语言表达他的欲望以后你再拿给他。
(三)促进评论,引发思维
我们的目的是教孩子观察环境里的事情,并且对这些事情作相关的评论。或者根据老师对身边事物的的描述来做出正确的评论和判断。先从环境里的不平常的东西开始,是一个有效办法。这些奇怪的事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你有意设置的。比如:把手套戴在他的脚上,同时说:"错了!"当孩子看着你的时候,你把袜子穿在手上,然后给他机会评论你的行为,等他说:“错了!”如果他不说话,你示范,说:"错了",同时你自己摇摇头,用表情表示这是很好笑的事。或者你来描述他熟悉的一件事物,故意描述错了,叫他来评论然后改正过来。比如:我在描述国旗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的“这是一面红色的国旗,它是正方形的,在它的上面有4颗绿色的五角星。”我描述完了以后给他一定的思考的时间,然后问他老师描述得对吗?他说不对,接着我又问哪里不对了?结果他就把我错的地方一一改正过来了,同时我还叫他回忆了我当时是怎么描述的,强调了我把五说成了四,把黄色说成了绿色。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也发展了他的思维能力。
(四)训练内容先固定再变化,由简到繁,提问的方式由模仿到独立,思维层层深入
孤独症孩子刻板、重复的特质,也能成为他们学习的优点。以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开展游戏、交流,他们会感到安全、舒服,教师只要在他们能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稍微加入一点新内容,就像搭积木一样,等稳固了再往上放一块,孩子会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变化。让内容尽可能地延伸,让能力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让思维得到更广泛的发展。比如:我在教学生认识小蝌蚪的时候 ,我就以提问的方式来叫他说说小蝌蚪的样子。我在提问的时候故意放慢了速度,我就问小蝌蚪全身是什么颜色的?(给他整体的感觉)脑袋是什么样子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当他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回答的时候,我就提示了他(脑袋是大还是小?尾巴是长还是短?),这样减小了回答的难度。他就回答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然后我又让他观察,小蝌蚪生活在哪里?他很容易地回答出生活在水里,接着我又问他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吗?他马上说不知道。在他有欲望知道的时候我就告诉了他“小蝌蚪长大以后会变成一只绿色的小青蛙”接着我就拿出几张小动物的图片叫他找小蝌蚪张大以后变成什么了?他一下子就找到了小青蛙。接着我完整地描述了小蝌蚪的样子,然后就要他完整地描述一下小蝌蚪的样子,我按顺序指点小蝌蚪的部位,在描述长长变成小青蛙的句子时我拿出了小青蛙,结果他真的能很完整对描述下来了。最后我叫他根据我提问的方法来问问我。就这样在我经常进行这种方式的训练下,他学会了提出简单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发展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